64. 第六十四章 对她的感情属于病态占有(1/3)
把集市的事情敲定谈妥后,梁萤去了一趟火药作坊,现在郡里的情况稳定,问吴元要不要把家眷接过来安置。
这回吴元没有拒绝。
他心里头还是挺高兴的,因为在这里找到了他存在的价值意义,身体也比以前养好了不少。
问起俞州那边的情形,梁萤也不知道四宜要僵持多久。
这会儿广陵还在跟他们纠缠,倘若插手去夺,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只能静观其变。
之后在火药作坊耽搁了两天她才回太守府,同胡志国商量差人去把吴元家眷接到永庆,随后又同他说起在集市修建商铺的事,把细节一番商讨。
土地下放,蚕农副业,扶持商户等等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让人们实在共同富裕。
胡志国还是挺佩服她的,在搞钱的本事上,她总有很多奇思妙想,并且还不是空想,而是一步步去落实。
这委实难得。
现在郡里大力扶持商户,到处都贴了公文通告,但凡外地商户在郡里开铺营生,初期只要到当地衙门提交了申请,就能免半年商税。
不仅如此,郡内的商户到临都、雁门、俞州等地开铺,也可先在郡内衙门那里开介绍信到指定地申请免税,同样能得到商税优惠。
永庆郡内除了盐外就是蚕茧,隔壁临都那边还有造纸业,梁萤亲自过去进行实地考察。
当地最大的一家造纸坊在上□□宣亲自陪同走了一趟。
郡内盛产竹子,陶家纸坊世代都在造纸,以前太平的时候还比较景气,如今是越来越不行了。
陶大郎得知官府的人过来,匆忙前来接迎。
他对梁萤的名号还是有所耳闻的,民间不知什么时候给她取了个绰号叫财神爷,说但凡她走到哪里,那里就能发财。
听到底下的人说起这茬,梁萤啼笑皆非,调侃道:“我若是个财神爷,何至于要借粮打仗啊?”
胡宣笑道:“那是因为你把手里的财都散出去了。”
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陶大郎引着他们观看造纸工艺流程,过程委实复杂,得先把嫩竹进行浸泡,而后杀青,还得用石灰拌和放进大锅里煮。
一行人把整个作坊看了个遍,做出来的成品也有好多种,梁萤认真听陶大郎讲解工艺和每种成品纸的用处和利弊。
纸这个东西比不得其他,一般能用到的都是读书人需要的,对市场有一定的门槛。
梁萤想把纸坊盘活,让陶家纸坊专门供应衙门。
像永庆有二十三个衙门,衙门的用纸量需求比较大,还有学堂也会用到,让他们按衙门所需去做装订。
像什么账册啊,贴出去的公文告示,信纸等等,做成专供线。
陶大郎欣喜不已,这可是妥妥的大户!
为了保障其他小作坊也能存活,梁萤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当地的小作坊也整合起来供应,因为以后还有俞州那边的衙门也可以采购他们家的用纸。
有官家给兜底,陶大郎心中激动,当即磕头跪拜,说道:“多谢王长史扶持陶家,以后陶家纸业不会葬送在草民手里,实属万幸!”
梁萤扶他起身,说道:“农业重要,商业亦是同等重要,待你们家以后能挣钱了,可莫要偷税漏税,若不然绝不轻饶。”
陶大郎连忙摆手,“官家这般扶持我们,是断断不敢触犯律法的!”
梁萤:“你明白就好。”顿了顿,“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陶大郎:“???”
梁萤严肃道:“你家能不能再做一点糙些软些的草纸什么的?”
陶大郎:“???”
一旁的谭三娘忍不住掩嘴笑。
梁萤干咳两声,没有多说。
边上的众人也是一头雾水。
待他们出去时,谭三娘同陶大郎小声道:“是如厕用的纸。”
陶大郎:“……”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纸是非常昂贵的,自然不可能拿去擦屁股用。而老百姓们更是什么法子都有,树叶,竹片,石头……甚至还有用瓦片的!
有道是瓦片揩屁股——刮毒。
简直是菊花残,满腚伤!
他们这群人大老远来了一趟,陶家热情做东,梁萤倒也没有推辞。
山里鲜货多,备下的菜肴丰盛,再加之春日里本就是野菜生长的时候,用腌制腊肉烩笋,春盘,鱼脍等,好几个品菜。
女眷们坐在一起唠家常。
梁萤会同陶家的妇人们说笑,起初她们还很拘谨,后来见她亲和,也都放开了。
人们在饭桌上热络笑谈。
钱氏也跟胡宣一起来的,觉得那份仔鸡好吃,给梁萤夹了一块。
仔鸡肉质细嫩,是用白水煮的,看着不怎么样,但蘸上清酱入口,味道简直是一绝。
谭三娘也赞不绝口。
梁萤对清酱生了浓厚的兴致,那咸鲜的豆香味儿,哪怕是蘸鞋底都能啃两嘴。
陶家妇人说山脚的周家就在做酱卖,他们家的醋也做得不错。
梁萤同谭三娘道:“那等会儿捎些回去。”
谭三娘点头,“这酱顶好。”
下午回去时,她们果然在山下看到卖酱的周家,谭三娘去买了些,一同来的其他人也觉得他家的酱不错,也捎带了些走。
梁萤跟胡宣道:“这酱顶好,下回贾家过来,让他们把周家的酱也带些出去行销,官盐和清酱不冲突,说不定好销。”
胡宣点头,“平阴的黑陶都能销出去,这酱肯定好脱手。”
两人在回去的路上边走边聊,就陶家的后续合作事宜一番商议,得先让太守府把平日里所用的东西给他们一个模板,让陶家按模板装订。
他们以前的经营模式需要更改,按客户需求定制,这样方才走得更长远。
另一边把大佛们送走的陶家人则陷入狂喜中,他们怎么都没料到会遇到这般大的机遇。
官家的生意,可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听说俞州那边也打下来了,那得有多少个衙门啊,这么多郡的衙门都采用他们家的纸,简直是祖坟冒青烟才会遇到的机遇!
陶大郎的媳妇秋氏喜笑颜开,说道:“明儿得去陶家的祖坟拜一拜,说不定真是老祖宗显灵了,保佑咱们家世代流传了呢。”
陶大郎道:“对对对,肯定是祖宗显灵了!”
一家老小皆欢喜不已,以后光靠他们家是没法供应这么多衙门的,得把当地的其他小作坊联合起来一同供应,这样大家都能盘活生计。
那种枯木逢春的憧憬令他们激动不已,望着自家稚嫩的小闺女,陶大郎仿佛在她的身上看到了重生的希望,忍不住抱起她在脸上嘬了一口。
不过他也没有忘记如厕的纸,草纸。
那个的原材料肯定不是竹子了,是用稻草来做。
传说中的财神爷真真是会撒钱,走到临都,老百姓能分地,商贾能得利。
现在财神爷走到雁门郡,索性把当地的土地下放了。
之前程大彪也跟着搞过土地下放,由他带兵去打豪绅。
当地没几个县,地盘小,几天就把土地搞回来了。
鉴于当地村民已经春耕,在不动原地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划分。
梁萤亲自坐阵指点周太守等人操作,进展得非常顺利。
当地就不需要搞蚕农副业了,直接做麻绣,梁萤同周太守道:“待春耕农忙过后,让当地老百姓把道路修好,之后才把徭役取缔。
“唯有把道路修缮好了,我才能给你们把麻绣送出去,以后衙门光靠商税都能养活。”
周太守欢喜道:“真能靠麻绣养活衙门?”
梁萤点头,“这么多郡,肯定有机会,我先前已经让永庆孙家的铺子把麻绣铺出去了,如果好销,她自会寻过来。”又道,“官盐也可以把麻绣带到永庆的乡下,只要村民们喜欢,何愁卖不出去?”
周太守:“如此甚好。”
梁萤:“不仅要让老百姓富裕,衙门也得跟着富裕,大家一块儿富。”
她的最终目标很简单,一带一路实现共同暴富。
待这边的土地下放接近尾声,梁萤才回河城去了。
她前脚进河城,后脚张议就从平中那边回来,也已经完成了土地下放。
梁萤问起韩二娘办的差事,张议撇嘴,言语里虽然不屑,但也没有诋毁,还是挺认可的,只说了三个字,可堪用。
梁萤甚感欣慰,堪用就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