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第五十二章 人才赵又鸟(2/2)
太虚真人似乎有过炼丹途中起火的经历,摆手道:“贫道曾烧坏过两口丹炉,皆因硝石之物引燃,那火可烧得厉害,半夜一下子把茅屋给燃了。”
当即同他们说起事发时的恐怖经历,听得另外两名方士发憷,梁萤却兴致勃勃。
她借着炼丹的名义想搞□□,把三人安排到中泉燕翅山上的道观里。但凡他们需要炼丹的材料,太守府都可差人去寻。
这对于三名醉心炼丹求长生不老的方士来说,着实是件好事,有太守府的人替他们寻材料,可比他们自己去寻方便多了。
梁萤把这事交给张议去办,他们要什么他就去买什么,竭尽所能满足方士的需求。
张议虽然知道她肯定有所图谋,但还是憋不住试探询问。
梁萤是这样跟他说的,她说那方士手里的炼丹炉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能炼出鬼兵来,使太守府的三千兵变成十万雄兵。
听到这话,张议心想,我听你瞎吹!
但见她很重视的样子,张议压下心中的狐疑,下去办差。
那三位方士被送到燕翅山,安置在道观里,山上派了官兵把守,禁止外人进出,说是要给太守他娘求长生不老药。
当地人倒也没有起疑,毕竟民间的炼丹术特别风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富商官僚,哪个不想追求长生不老呢?
把炼丹的方士们安顿好后,梁萤跟赵雉提了一嘴,他们那帮土匪能从黑市搞到军用兵器,问他还能不能搞硫磺硝石。
这两样东西市面上倒也有,硝石的药用价值极高,不过大批量去弄还是把赵雉惊着了,他露出奇怪的表情,问她道:“你弄这些物什作甚?”
梁萤摇蒲扇道:“炼丹用。”
赵雉才不信她的鬼话,皱眉道:“说人话。”
梁萤想了许久,说道:“听过大雪压竹吗?”
赵雉:“???”
梁萤:“我觉得那声音挺好听,噼里啪啦的。”顿了顿,“你让黄皮子他们给我弄硫磺硝石,我自有妙用。”
赵雉心中直犯嘀咕,还是没有多说。
没过几日他又出了一趟门,因为过不了多久朝廷就要下来收取赋税了,得赶在讨钱的下来之前多弄点财物应付。
去年遭遇水灾,今年则太平许多,老天爷开眼赏饭吃,庄稼收成还不错。
待他们那帮土匪回来时已经是秋收时节,各地进入农忙。
太守府派下官兵们去各地帮忙收割稻谷。
现在各县的道路扩宽通行方便,驴车牛车往来不成问题,田地里的庄稼除了三成上交给衙门,剩下的全进自己的兜里,老百姓们干劲十足。
现在郡内人口不足,家家户户都有足够多的土地耕种,不仅能有温饱,还有余粮。
这样的情形一般只有中农富农才有的盛景,不曾想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达到了,简直不可思议。
梁萤等人到乡县巡查,望着那些沉甸甸的金黄稻穗和弯了腰的高粱作物,她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个秋天委实值得期待。
从去年的八月十五起势到现在的七月,他们迎来了胜利的果实。
在她巡查的途中,蛮鸾山那边又迁移过来了一批乡民。
李疑把他们全都安置到安县,因为那里是粮仓,重兵把守,安全系数比外面高许多。
现在永庆郡内设了两个粮仓囤积地,分别是安县和东陵。
这两处易守难攻,整个郡内只有两地派了重兵镇守,皆是自己人,太守府的大量粮食将会存储到两地。
至于上交给朝廷的赋税,则以钱银为主,不会上交粮食,因为要自己留用。
郡内的三口盐井不仅成为衙门的重要开支来源,同时也把贾家养肥了。
短短两年,贾家极速膨胀,不仅官盐遍布永庆,周边的其他郡也涉及到不少私盐。
不过为了不引起注意,贾丛修还是挺低调的,因为梁萤打过招呼,倘若在外头出了岔子,太守府不会保他。
贾丛修很是惜命,因为他还要留着命挣大钱。
平阴的黑陶已经被贾丛修彻底带了起来,梁萤开始取消各县的免商税扶持,但凡朱家黑陶进县行销,皆要抽取商税给衙门。
他们家也开始陆续做自己的渠道,在许多县设商铺,毕竟二十多个县,总不能一直依靠贾家,防止以后被掐脖子。
眼见朱家黑陶逐步成长,因着物美价廉,像罐盆瓮这些陶器几乎成为人们家中首选。
当初朱老儿采取走量的方式薄利多销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前往各县的官道畅通无阻,路好走给了商旅往来很大的便捷。
梁萤得想办法把衙门养肥,把老百姓养肥。
只有他们手里富裕了,才会舍得花钱,舍得花钱了才能促进经贸发展卖地皮,经贸发展好了公家才有更多的收益去养兵扩张,进入良性循环。
这样方才能达到真正的强兵,富民。
她把野心勃勃的种子,撒向了秋日的收获里。
今年的冬天必然不会像去年那般难熬了,她坚信只要三五年永庆就会成为真正的富庶之地,哪怕它并非鱼米之乡,也没有什么矿产可供开采。
她坚信体制可以碾压一切,所到之处,必定遍地生花。
先前李疑他们搞土地下放时把一些人赶鸭子上架做官,到底有纰漏,怕那些人出岔子,梁萤特地派了葛老儿下乡县巡查,以微服私访的形势去考察。
如果遇到不称职的官员,直接免除官职,换其他人顶上,她容不得眼皮子底下有任何沙子。
对这些行政事务,赵雉一概不管,他只管抢劫和军事。
那三千兵经过系统化的操练后,战斗力比以前提高不少。
有时候他和奉三郎也会教他们练作战阵法。
军中赏罚分明,军纪严明,从不会出现以前陈都尉的情形。
这个太守府有把他们当成人看,不拖欠粮饷,也不随意辱骂殴打,全凭本事晋升。虽然管理者通身都是匪气,但军中的风气却是罕见的刚正。
光凭不拖欠粮饷就已经吸引人了,也有新兵陆续加入,甚至激进者还盼着能打仗,因为打仗就有机会晋升。
赵雉却一点都不想打仗,因为烧钱,还费人。
现在他特别佛系,能去抢劫养兵,那就去抢劫。
但凡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因为郡内确实需要休养生息,纵使梁萤再有本事,也需要时间去修复曾经的满目疮痍。
梁萤也是这个想法,毕竟他们跨的步子委实太大。
从来到安县立足到现在,也不过短短三年。
从当初的六百兵到现在的三千兵,从一个县到现在的一个郡,他们只用三年就打了下来,并且还把它稳住了。
为了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两人都非常有默契地使用钞能力。
钱嘛,去抢就好了。
打仗?
还是加入好了,和气生财。
两人抱着这一理念把朝廷前来收取赋税的官吏打发走了。
八万贯,李疑肉疼得要命。
这些钱银除了抢来的外,余下便是赵雉用小金库填补的,他的沉没成本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其实按照正常运转,靠各县抽取的赋税和三口盐井供养太守府兵丁应是勉强能应付的,但架不住朝廷盘剥。
把税使打发走后,梁萤说起休养生息的事。
赵雉表示认同。
目前老百姓需要安稳太平,最紧要的是把郡内发展起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方才能持久运转下去。
当时他们是这样计划的,但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
梁萤虽然有心思想把隔壁郡占据的宛南抢回来,但绝对不是在这个时候跟他们大动干戈。
而隔壁郡经过去年的天灾后,也不想打仗生事。
先前两郡虽然经常为了宛南狗咬狗,你争我夺,但至少双方都没有侵占对方的意图,仅仅只是为着宛南挠痒。
但是临都隔壁的俞州却不一样。
俞州六郡皆由世家大族夏家掌管,在当地称雄,诸侯纷争中也算小有名气。
前些年混乱时,俞州曾打了过来,临都和永庆都遭了殃。
后来朝廷发兵把夏家打了回去,这才勉强安稳了好几年。
但未能把两郡收入囊中,终究是俞州的心病,如今朝廷愈发无力,他们又开始蠢蠢欲动图谋侵占临都。
临都太守生了危机感,四顾无援,迫不得已差人送上宛南前来求永庆抱团抵御外敌。
那边来人时是初冬时节。
当时梁萤和赵雉在安县看粮仓,他们修建了十多座粮仓,全都塞得满满当当。
里面不仅有谷物,还有高粱和大豆之物。
这彻底满足了赵雉的囤积癖,看着那些好似城堡一样的谷仓,安全感十足。
他背着手,很会给自己找安慰,把小金库转换成了粮仓,似乎也不亏。
毕竟这年头的粮食真的很贵!
两人离开粮仓时边走边聊,梁萤打算回去后在西城那边开办学堂。
赵雉点头,他是文盲,知道学识的重要性,对学堂的扶持还是挺在意的。
梁萤觉得他也应该学认字。
赵雉却没心思,也学不进。
梁萤严肃道:“万一你以后把官做得越来越大了呢,总得会识字才行。”
赵雉理直气壮道:“我若文武双全,还要你和李疑这些人作甚?”
梁萤:“……”
她一时被噎得无语。
赵雉厚颜道:“正是因为我的贫瘠,才能体现出你们的才干,这样不好吗?”
梁萤:“……”
她憋了憋,循循善诱道:“你难道不想看那些兵书?”顿了顿,“陈都尉府里的那些兵书你收捡起来有什么作用呢,你又不会识字。”
赵雉:“……”
这个问题确实困扰了他许久。
梁萤怂恿道:“我教你识字,就从三字经学起。”顿了顿,“要不你写自己的名字给我瞧瞧?”
赵雉倒也没有拒绝。
他虽然是个文盲,但也不是一个字都不识那种,像什么兵啊,杀啊,但凡跟军事沾边的一些字他还是认得两个的。
以前在军营里画押时他勉强会写自己的名字,今儿拿石头在地上写下“赵雉”二字,彻底让梁萤见识到了什么叫鲲之大,一锅炖不下。
地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走”字仿佛真的会走,“雉”则跟螃蟹似的横行霸道,真他妈叫一个“龙飞凤舞”!
梁萤简直无法直视。
她蹲下捉住他的手亲自教他写下“赵雉”。
不过她也会恶作剧,所谓“雉”,则是野鸡。
于是她握住他的手又在地上写下“赵鸡”二字。
赵雉不认识“鸡”,但他同样认识地上的字,用奇怪的表情看她,发出灵魂拷问:“赵、又、鸟?”
梁萤被赵又鸟逗乐了,咧嘴笑了起来。
赵雉见她笑得开怀,不大高兴,欺负他是文盲。
梁萤连忙哄他。
也在这时,程大彪匆匆前来,同他们说隔壁临都郡的功曹来太守府了,李疑让他们赶紧回去。
梁萤:“???”
赵雉:“???”
这什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