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东宫党争(2)(2/4)
舒晏道:“启奏陛下,光是开仓赈灾只是治标不治本。微臣以为,前期少雨,造成旱情,现在虽然进入雨季,各地也都陆续下了不少雨了,但麦苗生长期已过,减产已成定局。眼下更应该做的是利用现在的雨量,引导百姓及时补种应时作物。”
司马炎点头:“说得好,你赶快回去拟诏。朕马上宣大司农觐见,一方面派人开常平仓赈济灾民,另一方面从各地征调稻、黍等良种,运往四州,抢抓农时。所有费用均从国库拨予,灾情严重的更免三年徭役。”
舒晏听了高兴,陛下在治国安民方面确实有一套,这一系列措施下来,难民就可以无忧了,如果太子继位,也能这样就好了。
赈灾之事处理完毕,舒晏下去后,党争继续,太子.党的人占据上风。司马炎想起自己当年,曾经好几次,父亲司马昭都想立弟弟司马攸为太子,现在太子的处境不和自己当年一样吗?想来想去,最终,他还是决定,将齐王司马攸调离权力核心,回到藩国去。后来,齐王竟因此愤恨而死。
因解决了叶舂的后顾之忧及赈济灾民这两件于国于私的心事,舒晏心情自是畅快。回到廨馆,与小默两个人吃过了饭。他收拾了一下前天出门的行装,突然在箱子底,两卷竹简映入眼帘来——原来是《乐经》。自从唐公公把它交予自己之后,从汝阴来到洛阳,从做文学掾到策试孝廉,然后到中正品评,直到如今做尚书郎,一直在忙,倒把这本稀世珍宝忘在了脑后,从来没有认真翻阅过。此时正是夏季,屋内闷热,何不趁着这炎夏之永昼,好好研习研习它。
想到此处,他拿出一卷来,搬了个小凳,来到窗前。《乐经》乃是先秦古籍,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一起合称六经。但是,自秦末以后,不知是因为焚书坑儒还是因为战乱纷争,这本传奇音乐经典就失传了,只留下了那五经。
舒晏解开系在竹简上的绳索,随着竹简的慢慢展开,一股轻微的霉味扑鼻而来,它有些日子没见过阳光了。不过还好,别看历经几百年,但是,这卷竹简显然是选用了当时最好的竹子为材料,而且在制成竹简的过程中加入了特殊的药料熏烘而成,保存的还算完好。这两卷竹简只是整部《乐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唐璧的先祖手中因保存不善毁损了,所以这两卷就愈显珍贵。
虽然竹简的保存状况让人欣喜,但是一看这上面的字,舒晏却大吃了一惊,有些犯了愁。说实话,这两卷竹简区区几千字,舒晏根本没怎么当回事,但他却忽略了这一点,那就是这竹简上面的字全都是篆字。如果是秦时小篆还好,因为,他的祖父舒博士曾经教过他识认书写小篆,现在他身为尚书郎,有时在起草重要的诏书的时候还是会用到小篆的。可问题是这上面的字不是小篆,而全都是用先秦古篆书写的,他只能大略认识一部分,却拿不准。虽然不认识,但是这一列列整齐苍劲的笔体却让他无比钦服,如立如飞,若动若静,充满立体感,仿佛要跃然而出。
呀,我这小暴脾气,不把你研究透了,那还得了?舒晏有个个性,就是越有挑战性的东西,他越来劲,越能激起他的征服欲。他决定要研究这些神秘而又优美的古篆《乐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