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巡查(五千字章)(2/4)
“大明地域广阔。我知道你们都想去江南,都不想去岭南。”
“为公平起见,确定人员名单后,大家抓阄。抓到哪个地方就去哪个地方。”
徐胖子问:“常爷,我们这些千户、副千户也参与巡查嘛?”
常风道:“千户、副千户就不参与了。毕竟咱北镇抚司的差事不光巡查存粮这一桩。”
钱宁听了这话有些失望。本来他还打算借着这个差事出京狠捞一笔呢。
常风正色道:“诸位。我知道你们中有人打量着出京巡查是肥差。准备大显身手,大发横财!”
“我告诉你们,不要痴心妄想!”
“南镇抚司管本卫法纪。我会让南司王镇抚使调专人,到各处监察你们。一旦发现你们有纳贿徇私情事,别怪法纪不容情!”
一众袍泽齐声道:“是!”
当然,常风不是朱骥。先打了袍泽们一竿子,自然还要给个甜枣。
常风又道:“不过嘛。程仪还是可以收的。官场规矩咱们不好破。但不能过火!每笔程仪不得超过五十两!”
袍泽们听了这话,个个欢喜。果然跟着常爷混还是有好处的。
常风道:“好了,咱们现在拟定名单。然后抓阄。”
调集一千多人外出巡查,光是名单就拟了四个时辰,一直拟定到了掌灯时分。
翌日,常风又命参与巡查的人抓阄,确定了各自的巡查地点。
做完这一切后,常风去了乾清宫复旨。
弘治帝刚刚听取了户部尚书李敏对粮价的汇报。他心情不错,美滋滋的。
历朝历代的任何一个明君,都希望粮价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在万历朝之前,谷贱伤农其实是个伪命题。
彼时,离一条鞭法的推行还有近百年。农人缴田赋,缴的都是粮米。
农人交完了田赋,能有充足的余粮填饱肚子已经算万幸。哪里还有多余的粮米拿去卖?
就算遇上丰年,农人手中的粮食多了。他们想的也不是拿去卖,而是囤在家里,防备灾年。
农人不卖余粮,就不会被贱价所伤。
市面上买卖的粮米,几乎皆出自拥有大量田产的大、小地主手中。
谷贱伤的根本不是农,而是大、小地主。
对于弘治帝来说,他巴不得削弱地主豪强们的利益呢!
常风跪倒在地:“禀皇上,外出巡查地方囤粮一事,臣已拟好方略。”
弘治帝道:“嗯,说来听听。”
常风呈上了刚刚拟定好的巡查章程,又一番解释。
弘治帝万分满意:“很好!常风,朕跟你说句君臣之间的体己话。户部的那群文官靠不住。”
“囤粮大政,是朕头回dú • lì拟定的国策。锦衣卫是朕的耳目,得替朕好好查验国策是否落实。”
“成化朝时,曾有人说‘好圣旨,好圣旨,出了顺天像草纸;好政令,好政令,出了顺天忘干净’。”
“朕想知道,本朝的地方官,是不是对朕阳奉阴违!”
弘治帝说的,其实不是成化朝独有的现象。
古代交通不便,皇帝居于京城。圣旨出了京,地方上的府官、县官执行不执行,执行的如何,龙椅上的皇帝很难知晓。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
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一辈子能够接触到的最大的“官”,可能就是乡里的粮长。
一个县官在辖境之内,简直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圣旨通过一级级衙门传达到县官手中,县官执行不执行,怎么执行通常看县官心情。
说不定跟小妾开枝散叶时,一时萎靡不振,心情一差,直接把圣旨当成一文不名的草纸。
所以说,一部华夏古代史,就是皇帝与官僚,中Y与地方的博弈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