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神童之名,媒体的报道 丘成桐(2/4)
学生们还是很怵板着脸的班主任的,于是赶紧回了自己座位。
数学赵老师进来了,对刘老师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出了教室,刘老师说:“今天是市里的电视台来采访你,他们有化妆师,会给你上个妆。”他皱着眉,似乎不太高兴。“我个人是不赞同有太多媒体来采访你,把你树立成‘神童’,这对你……不太好。”
他闷头走了几步,转头看她,“你要知道,神童的压力很大,人们希望你总是那么聪明。如果你一旦不那么‘神童’了,人们对你的赞扬都会变成贬低。”
康妙玟点点头,“我知道。”
“你知道?”刘老师似乎有些意外。
“我看过科大少年第一届的报道,当时媒体的采访已经多到中科大必须拒绝,而那些神童也……”
“外界过多的宣传和赞美害了他们,他们……人是有虚荣心的,他们年龄太小,不明白……无法正确对待外界的过度赞誉。”
科大第一届少年班作为全国天才神童试点班,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不足,以及外界过多的赞誉使得少年们过于飘飘然,导致自视甚高。
那些少年在自己原来的学校都是年级第一,素有聪颖之名,但实话说聪明孩子那也是一捞一大把的,有着“第一神童”美誉的那位同学尤其如此,以至于之后有位数学大师来到中科大作报告,那位同学居然不肯去听大师的讲座,还因为数学大师居然没有听说过他而感到愤怒。
所以现在又有一种论调,说学校不能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除了学习能力强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此才能是全面型人才。
说的很有道理。
但一旦有个“神童”,媒体照样趋之若鹜。
刘老师颇为苦口婆心,一路都在要她放平心态,不管“神童”不“神童”,心态好才是真的好,才能走的更好、更远,媒体的聚焦不过是一时,对她的影响却有可能是终生的。他人的赞誉只是上嘴皮碰下嘴皮,如果她成了仲永,那些人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只会觉得她太愚蠢,无法调节心态。
老师也是怪不容易的,康妙玟很领刘老师的情。是真的为你着想才会说这些,不然的话,你是不是神童跟老师有关系吗?老师也就拿几十元的工资,压根犯不上多费神,更不会跟你说这些掏心窝子的经验之谈。
以前她当然没有资格得到老师们的另眼相待,没那个机会,现在看来,至少这几位老师都是设身处地的为她考虑、为她做计划,她十分感激。
*
到了行政楼的会议室,电视台记者主动伸出手,“你好,康妙玟同学。我们是庐州市电视台的记者,我们的栏目叫《今日庐州》,我叫蓝馨,是《今日庐州》的主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