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4)
存完钱,林薇还取了钱。
柜员看着“恒生银号”几个字有点晃神,他们已经改名五六年了,最近已经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存单了。
算上利息,林薇从恒生取了三千多港币。
她没让宋哗掌金条换钱,现在这个金价绝对有问题。
她预感不会特别久,越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就瓦解了,等七零年后黄金怎么都不会是现在这个价。
以后黄金只可能涨不可能跌,短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黄金市场一定会发生巨大变革。
“先生!请等一下,”正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出现在他们面前,他轻吐了口气,脸上露出招牌式的笑容,“您是否再考虑一下,恒生的利率比外资银行高,我们这里能够给您提供更好的服务,也能保证您的财产安全,请您千万不要听信外面的谣言。"
啊?
三人愣住了。
林薇看着手中的三千多块,这点钱应该不影响什么吧,恒生都到这个地步了,一分钱都不想让人取啊?
男人说着拿了一份宣传资料递过来:“您要是不急用钱,我们这里有投资类的产品,不但有保底,还有固定收益,存期满三年,还有投资分红,您可以先了解一下…..
“杨经理——”柜员连忙从里面出来,从旁解释道,"经理您误会了,客户刚刚是来存钱的,刚存了两万美元。"
男人不由愣住。
既然是误会,孙博然便带着林薇宋晔两人出了银行。林薇下意识地自我代入了一下,如果她是恒生的话事人,应该怎么做?
融资?
可现下是遭遇挤提,不能用普通的公司危机带入,融再多的钱也是没用的。
信任危机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个大佬站台,但找谁呢?这里没有巴菲特,在“央行”和政府都不给力的情况下,可操作性也不强。
果然是隔行如隔山,金融业要复杂很多。
“孙先生——”
他们没走出多远,刚才那个疑似大堂经理的男人就追了出来。
对方轻喘了几口气,递出一张卡片给孙博然,说道:“这是我的名片,孙先生,我以个人的名义向你们保证,您
存在我们银行的钱绝对不会出任何问题,如有意外,您直接来找我,我来负这个责任。"
两万美元,十万多港币,说多不多,说少也绝对不少,对银行或许来说什么都算不上,可是这些天,这是银行收到的最大的一笔个人存款。
柜员和他说的时候,他还不太相信,怕对方是因为不知道才来存钱的。
可是柜员说:“他们自己说对恒生有信心,相信华资银行能度过难关。
这句话戳到了杨炳荣的痛点,现在整个港城都对华资银行充满了不信任。
所有人都在说华资银行不靠谱,哪怕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比汇丰做得更好,挑战了汇丰银行的垄断地位,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更高,他们能给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明明有那么多的赞营,明明……什么都没做错。
林薇看着对方在他们面前九十度鞠躬,那充满感激的面孔,一时有些恍然。
她敢把钱存在这里,并不是因为信任,而是她早就知道结果。如果是一个她没听说过的小银行,她根本不敢这么做。
林薇想说些什么,想鼓励一下对方,但最终她还是没能说出口。
除非……她真的能帮助恒生渡过这次挤提危机,可她本身就不是做金融口的,主攻技术,餐饮经验有,造船失败的经验有,新能源电池经验有,但她不涉足金融市场,对她来说那是dǔ • bó。
她知道自己的斤两,现在回想,上辈子是沾了宋晔的光,让她有资本去撬动杠杆。她没能力改写历史,最大的可能是看着这家银行更名易主
她帮不上什么,至少此刻,她室无头绪。
林薇不喜欢这种感觉,这让她想到之前,无论怎么做都改写不了父母的命运。重生一次,难道真的只能做个看客?
离开恒生,孙博然带着他们去吃午饭,跑了两个银行,花去了他们半天的时间
“您是不是还要去学校,那下午我和宋晔就随便逛逛,买点东西。”林薇将烫好的筷子递给孙博然。
这是一家卤味饭店,林薇点了一份3块钱的烧鹅饭。
她发现六十年代的港城物价实际上比她想象得是要高一些的,这确实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一个将要崛起的亚洲四小龙。
“这个不急,港城人多
杂乱,要有个大人跟着你们,”孙博然将手边的茶杯送到一侧,开始讲正事儿,“你们上学的事情要尽早提上日程,宋晔虽然之前在内地读了大学,但到这里还是要重新开始,你们要先读预科然后才能上大学。"
港城现今只有两所大学,一个是港大,一个是中文大学,两所学校性质不同,一个实行英文教学,一个实行中文教学,这也使得他们对中学的要求不同。
港大沿袭了英国的制度,大学是3年学制,前提是要读英文中学,5年中学2年预科,也就是一共要读7年的英文中学。
中文大学招收的是中文中学的学生,受内地高考制度的影响,除了语种不同,中文中学要读6年,5年中学1年预科,与之对应的是大学要读4年。
反正都是要读10年。
不过林薇他们不可能要读个六七年的中学,林薇的打算是挂靠一个中学,觉得学得差不多了就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
按她自己的意思是不想读什么大学的,耽误她搞钱,那些首富大佬也都是泥腿子出身,也没耽误什么。
但是上面有父亲的命令,违抗不得,而去大学也并不全是坏处,这会儿上大学的人非富即贵,很适合拓展人脉,大学是个非常优质的人才“进货”渠道。
“如果你们早来两年,就没有这个可以选择的机会,中文大学才建成两年,以前读中文的学生是没机会进大学的,不过港大也好中文也好,你们先要找准方向,有的放矢,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大学,”孙博然看向他们,“所以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考哪个大学,有目标吗?”
林薇身体微微后仰,让出位置让老板给她上烧鹅饭,油滋滋的烧鹅饭让她心情好了不少,她笑着回说:“当然是港大,我英文这么好。”
并不是,能读三年为什么要读四年?三年她都觉得长,所以在大学之前她必须让自己的事业能够有序地运转起来。
孙博然点头:“那小宋呢?”
“港大。”宋晔也给出同样的答案。
“你学的不是俄语吗?”林薇倒不是意外,上辈子他们读的都是港大,只是有些好奇宋晔这么选择的原因,毕竟读港大,英语要从头来过。
宋晔观察着自己面前的滑蛋虾仁饭,这是林薇给他点的,说是让他多补充蛋白质长高个,港城有很多他没见过的食物,
稀奇古怪,但是非常好吃。
“在这里英文似乎更有用。”他给出答案。
林薇点点头,有道理,所谓英殖民地,这里讲中文的是二等公民。
孙博然叹了口气:“你说的没错,在这里确实是英文更有用,连政府下发给市民的通知都是英文撰写的,普通人根本看不懂。"
之前读中文的连大学都上不了,整个社会对英文的推崇程度可想而知,两年前,中文大学就是为了争这口气才建立的。
林薇低头喝了一口茶,孙博然不知道后世的中文大学为了接轨国际最后也改为英文授课,这里的人们对英语的推崇有增无减,说普通话也会遭到歧视。
“如果是英文中学的话,棠棠可以和阿茵一起读庇理罗士女子中学,宋晔的话就去皇仁书院,这两个学校,离家里都近。”他没说的是,这两所学校都是公立学校,十分难考,但这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两个孩子的智商肯定超出常人,不然老方怎么会大老远地把孩子送过来呢?
林薇要知道他这么想,肯定义正言辞地驳斥他不科学的论断,本来在内地补中学课程就补得要死要活了,她很早以前就与自己达成和解,承认了自己的平庸。
孙博然公立高中的建议不在林薇的考虑范围,她可以在大学花费时间,不能在中学上浪费时间。
吃完饭,林薇开始购物,她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花钱。
林薇不单给自己买,还给别人买,六个家庭成员每一个人都没落下。她不认为自己是乱花钱,她这是在工作,调查香江的物价水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