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一百六十二(2/3)
朱元璋:“这个戚继光倒是个不错的将才,嘉靖年间的人,嘉靖是哪个皇帝来着?”朱棣咬牙切齿:“嘉靖是正德后面的皇帝。”就是这货把他的太宗改成“明成祖”。虽然小说里只是顺便提了一嘴,但被朱棣深深的记在心里。
属于不肖子孙中的不肖子孙。
想到这里,朱棣心酸了,他后面的皇帝都是他这一脉的,真是各有各的不孝。
朱高炽朱瞻基弃边,把他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丢了,朱祁镇就更不用说了,大明的罪人……朱棣:难过JPG。
“哦我知道了!”朱椟幸灾乐祸:“就是那个把你抬成明成祖的嘉靖皇帝朱厚熄。”
朱棣皮笑肉不笑,“三哥说笑了,我怎么会失落呢。”该失落的应该是你吧。
朱元璋见他们越说越不像话,皱眉道:“行了行了,不就说个嘉靖年间的将军吗,扯这些做什么?嘉靖年间的将军又不会跑到洪武年间来。"
“有这扯皮子的功夫,不如想想为什么后世知道戚继光,却不知道戚继光是大明的人。”丫的,他大明就这么没有名气?
排八大军神也是,到宋朝就没有了,显得他的大明多废一样,连个出名的将军都没有。
***
大秦
秦始皇捕捉关键字“火器”,瞬间想起之前那本更加先进的火器书籍,那本书便宜又少量,大秦上下都没有人抢到,这回提到火器,会有希望的吧?
"给朕盯紧小黄车,所有关于火器的书籍都要抢下来。"“诺。”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蒙汉民族?为什么不是汉蒙?难道当时的汉人不如蒙古人?”明朝不是打败了蒙古人,夺回了汉人的江山吗?
众人无语:“……”这是重点吗?
有大臣猜测:“也许是蒙汉说着比较顺口。”
刘彻却不这么认为,他皱眉道:“朕方才大致算了算,戚继光公元1528年出生,这时候大明建国差不多二百年了吧?还没消灭蒙古?"
都两百年了还在被蒙古骚扰,这大明……国力堪忧。
唐太宗时期
侯君集等人一听“大明战神”几个字就竖起耳朵,先是八大军神,后又是门神、战神的,就是没他们,他们倒要看看战神是标准是什么。
听到戚继光的主要事迹是“南平倭寇,北御蒙古”时,众人心里有些微妙。
蒙古也就算了,元蒙灭宋,疆域也是历朝历代最大的,蒙古实力肯定不凡,但是南平倭寇?倭寇?
众人齐齐看向挂在屏风上的世界地图,那么小的倭国,也算大战绩?还打了十余年!?
明朝的战神有水分啊!
杜如晦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嘴角不由抽了抽,“你们是不是忘了天幕说过倭国入侵中原,后世用了十四年才将倭国赶出中原?
当时
的后世可比大唐强大多了,至少有几万万人口,有火器等先进武器,倭国还是那么小,后世却花了十四年才将倭国赶出中国,说明什么?说明倭国当时国力强盛,比中国厉害。"
“那么小的地盘肯定不是一夕一朝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倭国从未停止过发展,所以后来才能超过中国,反过来入侵中原。
天幕都说了明朝停滞不前,发展缓慢,明朝的倭寇难打也不奇怪。”
李世民脸色不虞,“连小小倭国都能屡犯边境?明朝还打了十余年?”打下来啊,一次把它打怕了,打废了哪有这么多事。
不是说明朝的时候,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明朝因为不重视海防等原因,倭寇猖獗,时不时就进犯沿海地区,抢劫财物、掳走人口、烧毁村庄等,可谓无恶不作。
据不完全统计,戚继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打过大大小小八十多场仗,没有一次败仗。
几乎每次都是全歼敌人,而自己只伤亡几名或者几十名士兵,牺牲最多的一次也只有69人。在牛田和王仓坪战斗中,消灭了上千名倭寇,自己却没有一人阵亡。
比较著名的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解救百姓3000多人。
戚继光在任职期间写下《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这两本兵书都是实用性兵书,和之前那些讲究战略、战术的兵书不太一样。
《练兵实纪》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等等,算是古代版的《民兵训练手册》,属于普通人也能看得懂,学得会的兵书。
在当时也算是一本神书。
戚继光虽然没有统领过很多兵马,但他本人的履历真的非常漂亮,比起历史上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兵马的大战争,戚继光打的更多的还是小规模的战争。
但这不是说他实力不够,而是当时没有这个平台,大明自从土木堡之战后就没打过什么大规模的仗,戚继光想打也没机会啊。
他组建了一支四千人的军队,就是“戚家军”,这支军队经过严格训
练,勇猛善战,威震敌胆,屡立战功,在平倭斗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建立了伟大的功绩。
戚家军因为主帅戚继光从而得名。它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是明朝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常胜军队[1]。】
洪武时期
朱元璋脸有些疼,不重视海防,倭寇猖獗;没有平台,想打也没机会,一句句像是巴掌扇在他脸上一样。
他定下的不征之国难道也是错的吗?
不打小国,小国却来犯边。还猖獗到掳掠大明百姓,强抢财宝,火烧村庄。
朱元璋憋着一股怒火,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小小倭国居然也敢挑衅大明。"更恼火的是,想骂后世子孙不争气都不行,不征之国是他定下的。众人看着朱元璋气急败坏地走来走去,欲言又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