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 送上门的大投资(2/4)
从面积上来看,赵德丰自然亏大了,但现在的5平方公里土地,赵家从这片荒地中赚不到一分钱,就偶尔一些鱼塘里面的鱼,但转换成2栋工业写字楼以及一间小型酒店,就足以让赵家现在的全家人一年躺着净收入几百万港元了,整个家族几辈子都无忧了。
这可能比守着一大片荒地更有意义了,至少对现在的赵家更好。
天水围土地到手后,陈志文也专门去了一趟,最终与许金宏、秦志豪、周家杨一起决定下来工厂、养牛场及港口的位置,其实也只是这块地的一小部分,其他地方还是维持原样,荒废着不开发,没什么商业价值。
这里不会有什么种植,所有的饲料牧草可以从东南亚进口,或者从隔壁的内地,现在也许不行,但改开之后,陈志文记得第一个在蛇口工业区投资的就是泰国的一家专门做饲料的大型集团,正好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
同时牛奶国际跳槽过来的一些工程师,正在研发着各家公司的设备、报价等等。
所有事情定妥后,陈志文也就放手让手下们自己操作了,这些未来的潜力业务,他也只是指引方向,实际上,就算没有他的指引,当红牛到了一定规模后,也会逐渐的多元化,毕竟红牛本身的热销让它有着与全球大型商超对话的渠道,加上不缺资金与人才,肯定会想办法去做更常见的食物或者饮料,只要有机会,那就会尝试,失败了也没什么,成功了就大赚。
原先历史上的红牛,其实也做过类的多元化,不过不是食品,而是各种体育赛事投资,购买车队、球队等等,方向与如今的红牛不一样,而等到红牛到了财里足够的时候,也是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的,不说其他,拿下美国NBA的球队,再培养几个华人球员,那国内的饮料、食品市场等等,可就更稳了。
康乐大厦。
纽壁坚正在向阳的落地窗旁边,惆怅的看着远处维多利亚海港对面的庞大建筑群,那里曾经是怡和集团对于香港未来新购物模式的一种尝试。
早在上一任大班亨利凯瑟克的时代,怡和高层就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60年代之前的购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很多香港本土以及外来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了。
原因很简单,中环的商场,都是在各种写字楼内,一般是在下面几层,只是写字楼的面积是有限的,顾客逛了一会就全部走完了,需要去另外一个商场,但问题就是如果碰到太热的夏天、下雨天或者大风天气,那么是不利于各个商场之间相互交换顾客流量的,加上同质化严重,很多人觉得无聊了,反而不来了。
如果每一家商场属于不同的老板,那自然也无所谓,但中环这边的主要商厦可都是置地的,人流量太少,可是不利于置地多加租金的。
于是,整个怡和集团开展了两个计划,一个中区重建计划,将中区的十几栋大厦全部翻新,很多规划重新设计,外加以天桥将所有商场连通起来,这样无论外面什么环境,都不影响顾客在不同的商场之中流动。而第二个,就是在中环对面的尖沙咀,利用九龙仓搬迁港口后留下来港口,兴建香港最大的商场——海港城。
海港城的资金消耗,比置地的中区重建还要多,可惜,辛苦了接近10年,没想到再快收果子的时候被人给抢走了,而且如果九龙仓成功了,还有可能会影响置地的生意。
“咚咚咚”身后响起了敲门声,纽壁坚回头,看见是鲍富达,便说道:“怎么了?”
“不算什么大事,但我觉得需要和你说一下。”鲍富达走进来后说道:“最近牛奶公司的奶业部门,很多人提出了离职,影响到了正常运营,所以下面的人报了上来,这只是小事,但这些人去的地方,是红牛新开的一家子公司,名字叫做伊利奶业。”
“红牛?陈志文也要进入牛奶供应市场?”纽壁坚听完后顿时来了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