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非常不好的信号(2/4)
然而,崇祯皇帝却不得不忍。
打仗需要的是钱财和粮食,还有兵刃装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京畿在闹粮荒,他就算是想打也没有打的本钱。
皇太极登基对于建奴而言是巨大的动力,对于崇祯而言却是可怕的压力。
整个北京已经变成了沸腾的火山口,愤怒的民众成千上万涌到上街头,神情狂暴,高呼“开战”。
此时的大明民众还不是两百年后被漫长的奴才生涯阉割得彻彻底底,对外界一切事物早已麻木的、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挂在嘴边的东亚病夫。
大明开国之初的勇武雄烈犹未散尽,汉唐的骄傲在他们的血管里犹可寻见,那些大人物怎么想的不知道,反正普通老百姓大多都知道,有国才有家,大明的荣耀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自豪万分,大明的耻辱让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他们的自尊心都是相当强烈的。
现在皇太极逆天称帝,已经踩到整个国家的底线了,整个国家都愤怒了!军队同样反应强烈,关宁军第一个上书朝廷,请求立即出兵攻打建奴,用鲜血洗雪耻辱!
昌平军不甘落后,同样上书请战,随后浙江、江苏、江西、甘肃等省的巡抚也纷纷上书,要带兵北上,灭了建奴!
兵部一众武将更是嗷嗷叫着,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可以说,整个大明都愤怒了!
暴怒之下,这个老迈的帝国迸发出令人胆颤的能量,以至于躲在暗处操纵着这一切的幕后黑手们都暗暗心惊。
应该说,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成熟多了,面对群情激愤,他依然保持冷静,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多次否决了群臣立即开战的提议。
即便类似的奏折铺天盖地的飞过来,他也硬撑着,说不点头就不点头。
崇祯皇帝最头疼的问题是,贸然开战风险实在太大了!现在的崇祯已经不再是刚登基的时候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知道,被群臣耍得团团转,连抄魏忠贤家抄出来的财物都收不上来的愣头青了,这么多年的痛苦磨砺早已粉碎了他的天真幻想,让他清醒的意识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权力与权力之间的斗争是何其的惨烈。
一步走错就可能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现在形势对大明有利,跟建奴继续耗着就是了,等运河疏通,京畿粮荒的问题解决了,大明兵强马壮,还怕收拾不了那帮建奴?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北京城,温府。
温体仁有些头疼了,他们成功蛊惑了皇太极登基称帝,却没有想过崇祯皇帝却不愿意出兵攻打建奴,任凭群臣如何劝谏,崇祯皇帝却不上当。
“这该如何是好?”
王应熊有些慌了,无论多少人劝谏,甚至一些激进的大臣都说重话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必须尽快灭掉建奴,如果你连这点担当都没有,我们干脆去向那个酋长俯首称臣好了!
可问题是,崇祯皇帝却没有任何动静。
因为这些重话,崇祯皇帝压根就没有看到,就像当初群臣弹劾程世杰一样,一天上几百道奏折,崇祯皇帝光看奏折,其他事不用干了。
当初崇祯皇帝让司礼监把各种奏折分类,只要是弹劾程世杰的奏折,直接封存,放在筐子里装起来。经过这个事情,崇祯皇帝反而了有经验,他只要是看着劝谏出兵攻打建奴的字样,直接封存。
温体仁道:“让太学生去闹一闹!”
本来太学生和国子监生是热血青年,也是愣头青,最容易被人当枪使,随着内阁放话,京城的太学生、国子监生、还有御史、言官开始了堵门,在大明门外高呼:“士可杀不可辱,大明天威不可侵犯,必须开战”等等。
锦衣卫和京营士兵也非常头疼,这些太学生和国子监生就是大爷,最喜欢碰瓷,他们是
打不得骂不得,也惹不得,更劝不走,着实让锦衣卫士兵伤透了脑筋。
正所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锦衣卫指挥使的屁股坐歪了,他在温体仁的授意下,正准备激化学生与朝廷的矛盾。太学有一名捐生叫陈安民,陈安民来自山东提学在崇祯四年推荐的。推荐陈安民的原因因为其孝。
陈安民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被其堂嫂抚养长大,出身有些类似于宋朝的包拯,只不过后来陈安民的堂嫂陈魏氏得了重病,陈安民没钱给魏陈氏治病,就放下了读书人的面子,沿街乞讨,用下跪的方式,为陈魏氏募集汤药费。就这样,山东提学把陈安民送到了太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