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环境之从曾祖父母的照片说起(2/4)
现在可考的最早的照相馆基本上是在1851年左右,那时还是清朝的咸丰年间。因为最初大多是画师经营,是在画像的同时兼营照相业务,所以那时都叫“画楼”或“影相辅”,这也是我国照相馆最早的称谓。
比如最早的“宜昌画楼”在拍摄的照片背面的商标上还印有“摄影家和肖像画师”的字样。
那时候的人们普遍感兴趣的就是自己的肖像能清晰地照出来。而在这之前,人们想要有自己的画像只能找画师,由他们来给人画像。由于画师技法高低不同,画出的画也各有差异。无论如何,也是赶不上相片这样真实。所以人们开始对照相极感兴趣,导致很多商家就直接起名叫“像馆”(不是相馆)。
这里边还有个小常识,最早留下来的照片基本上人物都是坐着的。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是因为最早的相机都是用日光进行感光的,很慢,有时候需要9到20秒,这期间顾客是不能动的,所以最早照相的人都是坐着的,不仅需要椅子,还要在头部加靠垫以固定。
拍照前,摄影师(当时不知道叫什么)拿个木板拍一下,然后就打开镜头盖,这个时候顾客就不能动了,然后开始数数,有时要数到20,很多人都称这个拿木板子拍一下的动作就是把照相叫拍照的由来。
不知道数数的时候顾客会不会笑,之所以脑海中有这样的画面是有次单位需要每个人拍摄一小段视频。如果用前置摄像头的话人物会出现镜像,所以我让夫人帮我拿着手机,我则正襟危坐,面对镜头背着早就写好的台词。
以前自己也拍过,基本上一次就过了。
这次则是拍了五六次。
这是因为夫人从拿着手机开始看着我一本正经地背词就觉得好笑,她一直在笑,开始我还能忍着,说到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也笑场。
只能重新再录,她再笑,我再笑场。
没办法只能一次次重来。
手机存贮还好办一些,哪怕再来个五六次无非浪费一点儿时间罢了,至少不用花钱。
如果早期拍照的时候因为数数的伙计把顾客给逗笑了不知道他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遇到我夫人这样的伙计是不是得换好几块底片。
因为爱迪生1879年才发明的电灯,远远晚于照相机的发明时间,因此最早的“像馆”都建在二楼以上,这也是影楼一词的由来,为的就是充分采光,自然晚上是照不了相的。
直到电灯的应用后才可以早晚都能营业了。
尽管最早的像馆距今已经170年了,但我相信一般人家除了有人为了收藏购买以外,家里是绝对不会有100多年前的照片的。
所以我绝对是可以把我的摄影爱好之前加上“环境之”这几个字的。
下边这两张照片是父亲发给我的,是他的爷爷奶奶。
摄于什么时间已经不可考证了。
但可以确定是肯定远远超过一百年的。
这是因为父亲今年已经87岁了,那么他的爷爷奶奶能有照片应该就是第一批照相馆照的了。
这就是传承。
更为可贵的是历经这么多次战乱能保留到现在。虽然照片已经发黄,有些地方还略有破损,但两位老人的影像依然是如此清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田氏一家对保留照片是有传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