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比于华还恶劣(3/4)
几个同事争论了几句林为民和巴老作品含金量的问题,并没有争论出个所以然来,自古文无第一,争论这种事是不会有结果的。
“呵呵,你们数了半天,19部作品,519万字,这个产量很高对吧?那销量呢?”于华问道。
“销量?那还用说?《千与千寻》都卖了快2200万册了吧,这才几年的功夫,还有《霸王别姬》《情人》《大明王朝1566》……哎呀,数不过来。太多了社长受欢迎的书实在是太多了。”
于华微微颔首,“销量最高的作品就不用说了,大家都耳熟能详。我问问你们,你们知道社长的所有作品里,销量最低的是哪本书吗?”
众人闻言表情略带迟疑,有人率先开口说道:“《追凶》吧?我记得这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吵着看这太费脑子了,有好多人都看不进去。”
“不对不对。《追凶》是先锋文学的经典之作,当时极受追捧。那时候别管看不看得懂,人手拿一本《追凶》是一种时髦,就跟有一年大家跟风买《大明王朝1566》一样。”
“我觉得是《升官记》,政治讽刺的受众向来不算多,这部出版之初销量还不错,但后来好像卖的就没那么好了。”
林为民的作品热销不假,但大家也不是每部作品都从头关注到尾,所以对于很多作品出版多年以后的销量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几个人猜了半天,说出的名字都被于华摇着头一一否定。
“你们说的这些都不对,销量最低的是《有话好好说》。”
有两个同事显得有些讶异,“不能吧?这部我高中的时候看过,写的很好啊!而且去年电影上映不是还拿了快一个亿票房吗?这多受欢迎啊!”
“《有话好好说》发表还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你们几个那时候还都在上学呢,不了解这里面的内情。”于华给几人科普了起来,“那个时候,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大行其道,寻根文学方兴未艾。《有话好好说》的风格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大家都在苦大仇深,林老师突然讲了个聚焦都市生活、讲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故事,在当时是很不受一些评论家和作家的待见的。”
听了于华的解释,几个年轻的同事点了点头,不知道《有话好好说》当年居然还有这么一番遭遇。
“当然了。《有话好好说》这部的评价其实并不低,它只是风格比较独特。这部出版了十多年了,在去年的时候销量是180万册。”
180万册,对于绝大多数作家的绝大多数作品来说,已经是个极为优秀的成绩了。
但在林为民的作品序列之中,这个销量成绩却只能垫底。
“我们说回刚才的问题,林老师的作品为什么受欢迎?
你们想想看,从《潜伏》开始,林老师的哪一部作品不是一直维持着极高的文学水准和艺术水平?
这么多年下来,靠着好作品的积累,他得攒下多少忠实读者?
就说你们这茬年轻人,有没看过他的吗?
很多人就算是以前不喜欢看,可架不住身边有人看啊。
你们记得《大明王朝1566》吧?当年传出那是老人家的床头读物,一窝蜂卖出了几百万册,在政府和事业单位上班的,特别是领导干部,哪个人家里没有一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