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这个基金会,不简单啊(3/4)
这钱上哪筹?
政府方面如果能给他就不用出来化缘了,所以资金只能是来自民间。
一个搞文学的,跑到各个地方去找人化缘,跟人家说您给捐点钱,想也知道这件事的难度。
别看这几年全国的报刊杂志市场一片火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刊物诞生,但实际上一直能够活下去的文学刊物,不足百家。
这近百家文学刊物当中,几乎大半的稿件都是有名气的作家的作品,剩下版面才是那些文学爱好者和没有名气的作家要争夺的。
就比如林为民,他要发一篇稿子,任何一家出版社或者编辑部都是敞开了双臂欢迎。
再如谟言,在他毫无名气时,作品只能发在《莲池》这种地方。
《莲池》这份文学双月刊之所以叫《莲池》,是因为他们的编辑部是在临时借用的莲池公园管理处的一间房里。
一段时间后,《莲池》改名叫《创作》,再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停办。
这就是如今全国大部分文学刊物的最终命运。
而在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当中,名气大到让刊物欢迎的作家,不足千人。
别看这些人发一部作品可能就是几百上千,甚至是好几千块,但很多人往往都是一两年,又或者是好几年发一部作品,平均下来收入并不比一般人高出多少。
如林为民这种效率奇高的作家,是极少数的。
剩下的不管是已经加入文协的兼职作家也好,还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也好,靠着写作过上富足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其中一小部分人的状态是,本身有着本职工作,业余写作,偶尔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相当于是多了一笔外快,改善了近期的生活。
更多的人是,除了浪费邮票、信封、稿纸钱之外,一无所获。
林为民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自己之所以会有八十年代搞文学很赚钱这个念头,完全是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原因。
要知道他除了在穿越来的头一年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专业文学创作领域扑腾,身边接触的无不是在国内有名有姓的行业翘楚。
哪怕是最近因为作品没办法登上全国性文学刊物而倍感苦恼的程时旭,想在一般的地方性杂志上发表点东西,也不费什么力气,靠稿费发家不太可能,但维持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您怎么会想到找我呢?”林为民问道。
张奇笑起来,“说起来有些不好意思,我是听说了您之前在米国出版,得了很大一笔稿费。”
“那我这是属于露财了!”林为民玩笑道。
两人又聊了几句,张奇询问林为民是否愿意捐助一些款项,林为民沉吟不语。
张奇见状,问道:“您是有什么顾虑?不妨直接跟我说……”
张奇语气诚恳的说完,林为民仍旧在思考着。
他现在有钱这件事,属于名声在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