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页(3/3)
做好准备,死去的地理课知识要攻击人了。
以现代的天文学去解释岁差,是回归年与恒星年的差异带来了岁差。刚刚解释过回归年就是太阳年,而恒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真正周期。
便于理解,直接上模型示意动图。】
嬴政盯着水镜,津津有味地观看着。
若非现在是白天,他真想在水镜放映结束后,立刻看一看天幕上星宿是否发生了位置偏移,与《尚书》所载有何不同。
若真能有所发现,足以用来做文章。
《尚书》是儒家典籍,而他能用观察的星宿变化来对它做出新的注解。
经历被陨石雨砸头后,他信了星象是单纯的天文运动。不过,天象被他用到治国之术时,也可以变得复杂起来。
水镜:
【岁差,每一年的数值很小。如今知道大约每过716年,群星位置在天幕偏移1°。
古代的王朝没几个能熬过五个七十年。人生七十古来稀,个人要推算岁差的存在必要在古人的观测数据上进行。
古代历法用星宿出没来定位节气,星宿偏移了短期内看不出,但积少终是成多。为了历法准确,必需引入岁差。
问题来了。
这对制定历法来说是极大的变动,不是一个人说改就改。
虞喜提出岁差存在,却没引起广泛重视。
一百多年以后,我们熟悉的祖冲之出现了,就是那位将圆周率测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科学家。他将岁差编入《大明历》。
那么立刻被广为使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