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双全之法(2/4)
“陛下宅心仁厚,臣感佩至深。”刘策躬身道:“只不过,眼下的朝堂危局尚未解除,太子置身城外,数十万大军动向难测,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此言一出,君臣几人不禁又沉默起来,徐老爷子忽然停住咳嗽,拱手道:“老臣倒是有一个‘双全之法’,还请陛下和诸位大人参详。”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世间之难,莫过于“两全其美”之难;而两全其美之所以不容易,皆因为莫衷一是。
恰恰是需要取舍的两边,都合道理、都有意义、都具价值、都不能轻易做出割舍,这人世间才会不断上演一幕幕的悲喜剧情。
孟子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取义,向来都是君子持正的根本标准,而抱有如此信念,往往是缘于不能妥协或不愿妥协。
是非黑白,二选其一。
同样,以此反观也不难理解,所谓“妥协”二字,也正是双全之法的根基所在。
有人说,妥协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勇气。只有懂得妥协的人,方能兼顾大局。这样的智慧与勇气,对于政治家而言尤为可贵。
作为三朝名将的徐老爷子,正是这样一位懂得妥协的资深政治家。所以,他才会在御前提出了自己的“双全之法”。
首先,他给众人分析,目前搅入局中的各方人马,其实从本心而言,都并不愿意事态升级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自己这一方很好理解:兵力不占绝对优势,同时又要兼顾帝都安危,在突厥入侵西疆的关键时期,完全不想看到朝廷内讧、大动干戈的场面。
再看谢光那边,从之前种种迹象,徐老爷子判断:此人最初的想法是骗取军权,然后发动兵谏,妄图用最小的代价,拥立太子即位。等到大局已定之后,他才有可能真正大开杀戒、清除朝中的异己。
这个判断基于三个理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