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2/2)
他睁开眼,诚恳道,“我有个偏方,但没有亲自使用过,你们不想花钱就试试。”
“取蒜头切成细末,加白糖搅拌均匀,早晚饭前吞服,连用七到十天。”
蒜头不值钱,白糖虽然贵了点,但家里也有。
赵家人的哭声渐渐停下,开始找蒜头,找白糖。
温知允见状,背着药箱站起身。
赵大柱还算得体,跑过来送他,“小郎中,若是我爹有身子不适,我还去找你。”
不找也没办法,这方圆十里,根本就没有另一个郎中。
温知允颔首,“我就在村口破庙里。”
赵大柱感激不尽,塞了五文钱在他手里。
庄户人家赤贫,能给出五文已是不错。
温知允抬手塞给了姜笙,一个都没留。
姜笙掂了掂五个铜板,又回了赵大柱三个,“大哥哥,我们出诊只要两文钱,抓药另算。”
这算得上极便宜的价格了,赵大柱感激不尽,离老远了还在挥手。
四个小孩慢吞吞地往破庙里走。
路上,郑如谦纳罕,“五文钱出诊也不算贵,为什么要还回去三文。”
姜笙得意洋洋,“笨蛋二哥,四哥才刚出诊,当然要足够便宜,他们才会放心。”
倘若他们学过经济学,就知道这是薄利多销,以量取胜。
郑如谦缓缓点头,若有所思。
路上,遇到了些相熟的村里人,免不了要打招呼。
姜笙就会蹦起来摆手,“我们是去给赵伯伯治病啦,赵伯伯生病啦。”
“我哥哥会治病,他可厉害了呢。”
“天气冷了,叔叔伯伯要注意保护身体呀。”
郑如谦眼尖,看见他们零零碎碎抱着一些菌子,应该是从山脚下刚回来。
这个天,菌菇产量不多,但总归还是有的。
只是村里的人多,每家每户采个十来颗,吃吧不够一顿,卖吧更不值得一趟。
“姜笙,村里人采那一点菌子做什么的。”他忍不住问。
姜笙想了想,“攒着晒成干货,来年再售卖。”
张姑姑家里就是如此。
“可是干货没有新鲜的山货受欢迎呀。”郑如谦和姜笙也是在集市上见过卖干货的,但每次都是他们采摘的鲜山货先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