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2)
昨年村里和城里的两个厂,除掉人工和各项开支,赚了有五万块。
还没揣热乎呢,赵亭松又拿出来购买了生产牙膏的设备,牙膏设备可比草药包的贵多了,一套下来花了三万块。
这么多钱,赵亭松有点心疼,但他想得开,知道生产设备对于一个工厂的重要性。
只要厂子一直运转,别说三万,三十万他也能挣回来。
之前的蚊香和草药包都打了松池日化厂的名号,邱阳推销这么久,和那些商户都熟悉了。
听说他们厂里研发了新的产品,挺多商户都愿意尝试。
卖不出去还能退货,反正亏不到他们头上来。
林砚池从报纸上尝到了甜头,新产品一出来,他又找专业人士打了广告。
他们这回生产的牙膏,分了好几种类型,有美白祛黄的,祛口臭的,还有清新口腔,减少牙龈上火的。
天然草本,温和不刺激,刷完之后,口里还会留下淡淡的香味。
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他们生产了不同效果的牙膏。
城里人对自己的外在形象还是很在意的,谁也不希望自己一开口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尤其是那些长期抽烟的人。
松池日化厂的牙膏一经上市,就广受好评,特别畅销。
加上邱阳手底下那几个业务员都很给力,短短一年,他们的牙膏就在全国打出了知名度。
昨年两个厂子的净利润有五万块,今年村里的厂子是沈得贵负责,赵亭松就没再插手。
光靠城里这个日化厂,他们这一年的利润就比昨年多了一倍。
赵亭松之前还老担心还不上政府的钱,厂子的收益这么好,他也放心了。
只要产品质量和数量能跟上,销售还真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日化厂能够成功还是得益于他们抓住了机会,在别人都不敢做不敢想的时候,他和林砚池大着胆子,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带头开办了北城的第一个私营工厂。
说白了就是没有竞争对手。
林砚池是个未雨绸缪的人,改革开放已经两年了,原本还在观望的人看到他们的成功都开始心动。
无论哪个年代,有人贫困,就有人富裕。
当初他们开厂为了资金的问题愁得不行,最后只能寻求政府的帮助,不代表其他人也会这样捉襟见肘。
房山县这边原本只有他们一个工厂,就这一年,旁边的工厂一下就冒出了好几个。
这边离主城区近,要是办厂,首选位置肯定是这。
林砚池和赵亭松商量一番,既然手上的钱已经足够,也不管当初定的日子,赶紧把欠政府的钱还了。
省得夜长梦多,到时候有人打他们这工厂的主意。
首都这边有权有势的人太多了,他们毫无背景,别人想收拾他们容易得很。
虽然这块地是市长亲自批的,但难保下面的人起歪心思。
还是得把地彻底写上自己的名字才安稳。
政府这边对他们工厂还是挺看重的,签合同的时候很顺利,谁也没为难他们。
这下是再也没后顾之忧了。
也幸亏两人动作够快,不然还真要惹一身腥。
林砚池也是听陆学林说的,有人打起了他们那块地的主意,不知道那人听谁说的,他们的地没签合同,没有拿钱购买,就到土地局闹事,表示这不符合流程。
大概是上头有点关系,所以不分轻重,连政府的茬都敢找,土地局那边的人也没惯着他,直接报警让警察来把人请了出去。
为了防止有人再拿工厂的地挑事,土地局甩出了文件,表示他们当初建立工厂是合法合理合规的。
除了没拿钱,办厂的流程赵亭松一件也没漏,说他们工厂不符合流程完全就是污蔑,好在政府这边是向着他们的,不然真是有理也说不清。
日化产品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想来分一杯羹的人不少,地的事情还没过去多久,就有其他日化厂搞些偷偷摸摸的小动作,故意出高价来他们这边挖人。
还真有好几个工人把持不住诱惑跳槽的。
哪家待遇高去哪家倒也没什么错,但离职的时候好歹也跟人说一声啊,前一天干得好好的,第二天就不来算是怎么回事。
赵春风主管人事这块,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气得不行,向来好脾气的人在厂里发了好大一通火。
最后还是林砚池来劝的,能干出这种事的人本身人品就不可靠,留下来迟早也要坏事,还不如趁此机会整顿一下工厂,免得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
走的工人都是今年刚招的,老员工全都在,他们也谈不上什么损失,当然心里不爽是正常的,经过这档子事,以后厂里招人肯定会更严格了。
商业竞争不入流的手段多得很,与其防备别人,当老板的还不如想想该怎么留住员工的心,老员工在利益面前也不为所动,证明他们的经营模式并没有问题。
厂子的核心还是在产品研发和销售上面。
研发是林砚池自己负责,基本不会出纰漏,销售那边的管理人是邱阳,这人对厂子的发展比他和赵亭松还要上心。
去年邱阳靠着跑销售的提成在城里买了房,今年他想多攒点钱把家里人都接过来。
到时候再讨个老婆生个娃,日子岂不是美滋滋。
他能有今天全靠林砚池他们,别的厂给再多的钱都打动不了他。
大家相识于微末,所以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