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1/2)
赵亭松看他一脸不爽,又故意气他:“没鸡蛋,真可怜。不过没关系,下次你好好给人看病,说不定人家也会送你几个。”
王永年被他气得够呛,这不是变相嘲他医术不好,都没老乡给他送鸡蛋吗?这小兔崽子说话可真是太讨厌了。
林砚池也觉得好笑,没想到赵亭松还挺记仇。
王永年这张嘴平时就惯会阴阳怪气,这次倒是在赵亭松身上吃了瘪。
可真是一物降一物。
知道赵亭松会认字后,林砚池继续教他辨认草药。
这事枯燥,但因为教他的人是林砚池,所以一切都变得有意思起来。
赵亭松得了趣,天天都往卫生所跑。
知道他在卫生所干正事,赵保国和沈红英也就从来没有阻止。
赵亭松看起来傻乎乎的,学东西却挺快,记忆力也不错,没两天就把卫生所的草药给记住了,有时还会自告奋勇的帮人抓药。
他倒是高兴了,看病的人却胆战心惊,就怕这傻子乱来,回家就给自己毒死了。
好在,赵亭松抓完药,林砚池都会检查一遍,还从来没出过什么错。
也就王永年气得吹胡子瞪眼,当着病人的面抱怨:“你抢了我赤脚大夫的的工作就算了,现在这傻子连我抓药的工作都要抢,你们还要不要人活了?”
林砚池挤兑道:“那您可得好好提高自己的水平了,被我抢了工作不丢人,毕竟我是专业的,要是连抓药的工作都被小满哥抢了,那可就丢脸丢大发了。”
打嘴炮谁还不会,王永年道:“瞧把你能的,我跟你说,别高兴得太早,风水轮流转,指不定哪天我就比你行了。”
看病的人是村里有名的大嘴,最喜欢到处说人闲话,王永年和林砚池争吵,他听得可起劲了。
前脚刚走,后脚就把林砚池和王永年吵架的事说了出去,经过他一番添油加醋,大家认为王永年和林砚池已经水火不容了。
想想也是,本来王永年在村里当大夫当得好好的,林砚池一来就抢了他的工作,搁谁身上都不能接受。
就王家人那小气吧啦的样,以后林知青可有得受了。
听到村里那些传言,李建安和卢志强知道,他们的机会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19章
暑气还未过,转眼就入了秋,地里开始弯腰的玉米杆标志着玉米棒子的成熟,林岗村第一轮秋收要开始了。
在这吃不饱饭的年代,抢收抢种的紧张程度堪比打仗,村里无论老少,只要还在喘气的,干部们都会动员他们出来干活。
林砚池当了赤脚大夫之后,平日里还能躲躲清闲,到了秋收的时候他也必须要站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秋收第一天,不等天亮,知青们就被外面的敲锣声吵醒,陆学林借着一点微弱的光亮看了看自己的手表,抱怨道:“不到五点就起床,可真不拿我们当人看。”
徐东搭上他的胳膊:“就这是咱下乡知青的命,行了,你也别抱怨了,你看看人家砚池,锣还没响就起了,多勤奋啊。”
说完他又对着已经洗漱完毕的林砚池眨眨眼:“话说我以前怎么没发现你小子这么热爱劳动呢?”
陆学林翻了个白眼,没好气道:“你让他自己摸着良心说说,他热爱的那是劳动吗?”
林砚池将被套叠好:“我怎么就不热爱劳动了,我不热爱劳动我能起这么早吗?”
“嘁。”
陆学林懒得把林砚池那点小心思戳破,给了徐东一肘子,听到那人吃痛后,他才慢悠悠地端着洗脸盆出去洗漱。
像陆学林一样抱怨的知青并不在少数,哪怕已经下乡这么久,他们对这片土地仍然没有任何的归属感,对秋收也不会像村里的农民们一样发自肺腑的开心和渴望。
李建安甚至已经在计划着怎么装病逃脱劳动了。
装病这法子他以前也不是没有想过,不过请病假得到赤脚医生那里检查开病假条,没有条子,赵保国是肯定不会答应的。
他跟林砚池水火不容,别说装病了,就算真病了,那小白脸说不定也不会给他开条子。
不过这次情况可能会不一样了。
李建安前几天大病了一场,在王永年的治疗他,他慢慢康复了,只是跟以前比起来,他总觉得自己身体弱了很多,就算不装病,他也坚持不了多久。
走在路上的时候,他和卢志强对视一眼,两个人视线在林砚池身上转了一圈,也不知道在打什么算盘。
知青们到了晒谷场后,赵保国就开始安排工作,掰玉米也不算太难,这次村里就不会安排老乡和知青一组了。
赵保国给大家划分了区域,算下来一个人一天至少得掰两三亩的玉米。
一天三亩地,从早干到晚都不带歇气的,还真把他们当牲口使呢。
知青心里颇有微词,却也不敢在这关头撂摊子。
想着林砚池许久没干活不适应,徐东道:“砚池你慢慢来,今晚就是不睡觉,我也帮着你把活干完。”
这么久以来,徐东对林砚池确实没话说,若是开始林砚池心里还有防线,现在也拿他当自己亲兄弟。
“谢了哥们。”
陆学林听见徐东这话便道:“人家要你帮?你要是觉得浑身的劲没地方使,我那两亩地给你留着。”
徐东撇嘴道:“谁要帮你干,滚一边去。”
两人斗着嘴,林砚池倒是已经走远了。
陆学林说的也没错,他的活用不着徐东帮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