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1/2)
现在这发圈可是稀罕物件儿,犄角旮旯的乡镇根本买不到。
舒冉接过道:“谢谢。”
刘慧玲瞧着舒冉收下了,也放心了许多,她道:“那我走了,明天再来。”
送走刘慧玲,舒冉转头就回了屋里,她把刘慧玲要搭伙吃饭的事儿说给了张桂芬,张桂芬道:“多一个人就要多一双筷子,咱家粮食也不够吃,再说,知青的名声也不好,咱们搭伙吃饭,村里人要说闲话。”
舒冉道:“妈,秋收完了就要分粮食,多一个人咱们就多点粮,而且村里好多家都跟知青搭伙呢。”
张桂芬脸疼的慌,她也没多思考,摆摆手道:“现在家里你做饭,你不嫌辛苦就答应吧。”
舒冉又道:“那赚到钱……”
“钱也给你。”
“谢谢妈。”
张桂芬哧了声:“机灵鬼。”
——
至此,刘慧玲便在舒冉家搭伙吃饭了,说好的,一天三顿,一个月十块钱,还给两斤的肉票。
刘慧玲吃的少,也不挑食,吃完了还帮着洗碗,她上过大学,还会辅导舒灵的功课。除了人腼腆羞涩不爱说话,非常好相处。
舒冉在心里默默算了把账,一个月十块,那一年就能赚120,还有24斤肉票。
120块虽然不多,但是在农村已经算一笔的巨款了,现在的平均工资也不高,越是艰苦的地方工资越高,比如西北一带,一个月工资能到七八十,而相对繁华的京城、上城这些地方工资就会低很多,普通职工一个月也就二三十。这么一算下来,她这月薪十块,可真不少。
每天除了烧菜做饭,舒冉还不忘去池塘里捞鱼。
没几天便到了去镇子上接电话的时间。
舒瑜同小齐说好了,用牛车拉舒冉去镇子上,报酬是一包烟,这事儿是在饭桌上说的。
张桂芬还提醒舒冉:“不要在镇子上乱跑,接了电话就回来,记得催你大哥赶紧找个媳妇儿,老大不小了也不能一直这么耗着。”
舒建国添了句:“让他再寄一些棉花回来,冬天冷,咱们得做两件棉袄穿。”
舒灵举起胳膊:“姐,你跟大哥说,我想要一块新橡皮。”
张桂芬敲了舒灵一下,“要什么新橡皮,随便写写算了。”
刘慧玲低头吃着饭也不说话,等晚上要走的时候,她才拉着舒冉的手道:“妹妹,你明天去镇子上能带上我吗?”
舒冉道:“可以。”
多个人多个照应,她卖鱼也方便。
——
昨日后半夜下了点细雨,早晨雾蒙蒙的,青山半腰缠着白纱,白色的鸟儿从稻田略过,远远瞧着跟水墨画儿似的。
小齐是个年过六十的老头,头发花白,嘴里还叼着烟袋杆子,手里抓着一根长长的鞭子,老黄牛在慢悠悠的走,他一会儿就要拿鞭子敲一下黄牛的背。
舒冉背着满满一背篓的鱼坐在牛车后头,刘慧玲同她并排坐着,还分了颗糖给舒冉。
现在这发圈可是稀罕物件儿,犄角旮旯的乡镇根本买不到。
舒冉接过道:“谢谢。”
刘慧玲瞧着舒冉收下了,也放心了许多,她道:“那我走了,明天再来。”
送走刘慧玲,舒冉转头就回了屋里,她把刘慧玲要搭伙吃饭的事儿说给了张桂芬,张桂芬道:“多一个人就要多一双筷子,咱家粮食也不够吃,再说,知青的名声也不好,咱们搭伙吃饭,村里人要说闲话。”
舒冉道:“妈,秋收完了就要分粮食,多一个人咱们就多点粮,而且村里好多家都跟知青搭伙呢。”
张桂芬脸疼的慌,她也没多思考,摆摆手道:“现在家里你做饭,你不嫌辛苦就答应吧。”
舒冉又道:“那赚到钱……”
“钱也给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