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人祸(1/3)
(正文写到了主角所在的民营医院,这次贴一点相关内容)
1、大型社会办医数量增加,与公立医院合作更加紧密
支持民营医院发展的扶持政策中就包含“进一步放宽规划限制。政府对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不作规划限制。取消床位规模要求。”这一条。
长期以来,土地和床位限制,一直都是阻碍民营医院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国家限制放开,可以说是给足了社会办医扩大规模,甚至是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机会。这必将吸引着更多投资人倾力创办更多高质、高效的大型民营医院。
而近期,不少省市地区落地的医院规划文件也明确,要放宽对民营医院建设的空间规划。
到2025年,省、市级新增床位中为社会办三级医院预留不低于万张的发展空间。社会办三级医院的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受限制;
推进重庆市三级医院质量内涵建设,要基本实现全市每个区县至少有一所三级医疗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创办三级医院不受数量限制,强化专科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口腔、康复、护理等三级专科医院。
2、健康旅游被肯定,鼓励社会办医拓宽业务
2020年8月上海市卫健委公布首批国际医疗旅游试点机构名单,20家社会办医机构入选:10家为试点机构,10家为种子培育机构。
有媒体评价:这轮旅游试点机构开放,标志着这些社会办医机构进一步得到政府、民众认可,并逐步开放至国际窗口展示,成为城市的一张医疗名片,显示了社会办医机构的办医质量和影响力。
2021年,1月27日,文件表示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健康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特别提到:要开发高端医疗旅游产品,布局发展高端医疗、精准医疗、消费医疗,积极打造医疗旅游全产业链,重点开发疑难疾病诊疗、辅助生殖健康、中医保健理疗、整形美容等服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提供高质量、多元化的社会医疗服务,完善国际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打造集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实体型现代化国际健康服务园区,支持国际医疗消费中心建设。
换句话说,近未来,健康旅游将有可能成为社会办医拓宽业务、赢得口碑的重要赛道。
3、“小而美”的专科诊所继续“吃香”
2019年5月,国家《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的发布,让诊所创办迎来了空前利好。这项政策不仅确定试点地区取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诊所的限制、将诊所设置审批改为备案制管理,同时还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
2020年,这些政策逐步在地方上落地,不仅中医诊所也开始实施备案制,太原市、深圳等一些城市也出台了政策,明确诊所申请备案,应当场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当天准许营业。
随着人们就医观念的改变,以及家庭医生、分级诊疗行动的开展,小型诊所,尤其连锁的品牌诊所和专科医院,这些“家门口”、“小而美”的医疗机构更有机会赢得百姓的认可,从而发展的更好。
4、更多医生执业选zé • mín营医院
国家卫健委发布消息,我国已有至少22万名医生参与多点执业。其中,到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大约占40%。已有至少8万多点执业医师走向了民营医院!
不仅如此,国家在公立医院现代医院建设规划中,多次强调:“统筹考虑编制内外人员薪酬待遇,坚持同岗同酬同待遇。”
这也就会促使更多医护不再紧扒着“编制”的饭碗不放,而有意愿、更积极地选择多点执业,或是直接迈向市场,涌入民营医院。
2020年10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证照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表示:最快到2021年年底,国家将实现为各地制发电子证照统一赋号,为电子证照跨地区、跨部门互联互通提供支撑等目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