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7 安居乐业(1/4)
李土根李老汉站在山坡上往下看着大片刚出苗,不过一掌高的大片小麦、玉米地心里的滋味甜中带酸,脸上的笑容却配了眼神中有微微茫然若失。
如此复杂的感情不似一个老农更类似一个经历曲折的文化人,而之所以如此乃是他站立的位置处于桃源,名为先安区的十八村,而他原来的居住地是西北老贫困区,一个边远小村。
那个小村土地贫瘠、植被稀疏、常年连吃水也困难。好在退耕还林与国家有各种补助,加上年青人都在外面打工有些钱寄回来,勉强的食物不缺寒衣不忧。
但与从电视上看到的、年青人回来叙述的外面生活比,他们的生活确实是属于中国最贫困的,只比电视上常见的外国灾民、难民安定温饱而已。
也有年青人想带父母去打工的地方安居,但去外面打工的年青人基本上属于最底层的劳工,收入在贫困地区看来是十分丰厚,可当地物价、消费也高,还没什么根据,就是想在当地种地也不成。
还有就是穷家难舍、安土重迁、不忍背弃祖宗坟墓等观念让他们迈不开步,一直守在只有老人与孩子的陈旧残破老村古屋。
对让贫困区的农民最有效的脱困之路容易却不简单,将他们安置到雨水丰富、土地肥沃之处即便是只种少许田地就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可是办法简单,他们弃置的土地可以植树,资金比一年年扶贫也不会支出更多,只不过前期支出大一些后面逐渐降低至零。
但雨水丰富、土地肥沃地方的土地也是不够种,本来按效益那些地方留下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劳动力种植粮食就足够了,但连本地区的人耕地也不够种,怎可能再安置外来人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