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南宋大相公 > 第二零四章 殿试

第二零四章 殿试(3/4)

目录

秦桧从内侍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建炎以来,我大宋历经劫难,社稷倾危。金人犯国,气焰凶盛,天下涂炭,百姓流离。朕以菲薄之资,临社稷飘摇之难,继承大业,担负重则。自朕登统而来,三十余年,怀父母兄弟之忧,念苍生百姓之难,行必悔祸以靖难,念必抚民以格天,未敢稍有携带,呕心沥胆,以理国政,更图中兴。如今,吏治清肃,民生康豫,薄海内外,共登于仁寿之域。上下熙暤,职业修明,乐利丰亨,茂登上理,何其盛也。朕乘中兴之运,任拨乱之责,穷心尽力,终有所为。然,朝廷内外,天下百姓之言,尤有以朕无所为者何也?朕思虑再三,以为德化不足,礼道确失,民无敬畏感恩之心,妄议纵言,规矩不存。朕欲兴理明智,可乎?”

题目前半段读出来的时候,方子安还以为这又是一道要征求中兴国策的题目,心里还颇为惊讶。高宗皇帝居然这么开明,殿试之上也要问这样实际的问题了?然而下半段题目一出来,方子安大失所望。整个题目其实早已不是谈论实际的国策,而似乎赵构在抱怨发泄他的不满。简单来说,便是赵构抱怨大宋上下居然不对他感恩戴德,是他在大宋要亡国的时候稳定了局面,阻止了灭国之祸。是他将社稷从飘摇之中解救出来,将百姓们从颠沛流离之中解救了出来,经过这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完成了国力的中兴。居然大宋百姓还有意见,还毫无感恩敬畏之心,还纷纷乱说话,乱指责。这让他很是恼火。于是他得出结论便是,虽然社稷中兴,但是百姓教化缺失,礼数不存,民智倒退,所以理所当然认为需要进行一场人心的洗礼。兴理学而收人心。他不想听到任何对中兴之世的质疑,他只想知道如何兴理学而收拢人心堵塞人的嘴巴,让大宋上下闭嘴指责。他要问的便是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方子安理解了这个意思,心中不禁觉得可笑之极。解决不了问题,我便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杀是杀不得的,便需要一套理学思想来洗脑,这便是这道题中隐含之意。这个题目,方子安真的是无处下手了。

“殿试开始,此刻开始,不得喧哗,不得离席。日暮封卷,不得拖延。请八位读卷官监考秩序。请皇上下殿歇息。”秦桧大声宣布道。

赵构站起身来下了宝座阔步离开,众臣和举子跪拜相送,之后纷纷落座,研墨沉吟开始答题。

方子安脑子发胀,他实在不知道这道策论题该如何去写。他坐在那里发愣了足有半个时辰也没有任何的动作。抬头间,他无意间看到了一束目光正看着自己,那是史浩,他是八位读卷官之一,在场监考。

史浩的目光是透彻而恳切的,他似乎理解方子安的苦恼,但是他的目光中满是鼓励之意。他对着方子安微微颔首,扫视了一眼金碧辉煌的大殿,抖了抖身上的官服便转了头。方子安想了想,明白了史浩的意思。史浩是要告诉自己,要顺利入仕才是重中之重。立足朝堂之上才是目标。所以不要纠结于其他的东西。就算这策论题实在偏颇可笑,但那是皇帝的策论题,他必须认真的写文章,认真回答。

方子安叹了口气,他明白史浩是对的,到了这个时候自己绝不能意气用事。不管怎样,也要好好的构思好好的写。自己无需去想的太多,改变不是今天,而是以后。稳定情绪之后,方子安开始铺纸磨墨,脑子里回忆一些自己读过的相关文章,拼拼凑凑摘摘选选,倒也很快顺利的写了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