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1/2)
在元日的宴饮上面还要向地方上的官员询问这种事情,是谢岑儿在穿越之后才知道的。
前面十几个回目见得多,这会儿倒是不怎么惊讶。
在这种朝会上面的询问,其实多半也都是在之前就已经备好了草稿,不会是临阵磨枪,不过这事实上是来自皇帝的一种表态,表示皇帝关心自己的子民,这一问一答的确更像是一种旧例。
谢岑儿在一旁听着陈瑄问过了各个州郡的情形,得了各地刺史的回答之后,便听陈瑄又让他们畅所欲言说一说他们各地不同的政策和应对,并允许其他人询问和反驳——这就不是旧例,而是陈瑄登基之后在元日朝会基于前面的旧例,衍生出来的新事物。
因为是元日朝会,不可动火生气,陈瑄便道,若有人不听从,便要罚酒一杯再作诗一首,若诗作的不好,便再罚献舞一曲。
有了这么个喜庆又无伤大雅的惩罚,顿时便让这问询气氛变得十分欢快。
陈瑄喜欢用年轻些的官员,各地刺史的年纪普遍都不算太大,到了这问询环节,都不需要有人带头,便相互之间拌嘴起来,便有直接说不过就下场手舞足蹈跳起来的;还有死皮赖脸觉得自己有理,要拉着陈瑄评理的;更有自己说得觉得有理,表达欲望强烈,然后开始挥毫奋笔疾书的。
殿中一派热闹,给这元日朝会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谢岑儿在旁边听了一会儿,大略总结了一番仍然是以农业为中心。
从农人劳动力,到工具的改良,再到选种育种,开垦农田,以及带动的手工业和商业的共同发展,还有来自其他地域的工艺和种子等等。
这些话题很快就衍生到了养蚕缫丝、盐铁经营、金银煤矿再到漆器瓷器。
说到了具体的商品,便会提到相应的交通运输,从水路陆路,各种交通工具,从商船到牛车马车,还有来自异域的商人。
最后便落在了货币上面——也就是铸钱以及魏朝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
得益于前面的十几个回目中的历练,谢岑儿现在是可以不怎么费力就跟上这群天之骄子们的思路了,若是放到她第一个回目,恐怕这些人说到一半她就已经跟不上,需要旁边有人讲解了。
而这些年轻的官员们思路活泛,说着说着便又从铸币经济说到了他们各地的创造发明,一时间便更热闹起来。
此情此景却让谢岑儿忽然想起来她许久之前曾经问过的所谓人才选拔。
这时候科举制度还没有诞生,目前还停留在征辟和推举这个层面,陈瑄自然知道这个制度之下,世家门阀的日益壮大以及其相应的各种弊端,但他仍然在现有的这个制度中选拔出了这么一群人,一群年轻的有活力的人。
她忍不住自问,若是她,且就让她放手去做,她做得到吗?
答案是做不到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