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2/2)
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他遇到了卢衡。
卢家并不是当年跟随着元皇帝从北方南渡到康都的世家,卢家到康都时候已经很晚——卢家的祖上隆武公不愿南渡,一直在北边纠集兵马试图重新夺回曾经属于魏朝、但已经被胡虏占去的晶城。
只是许多时候事在人为抵不过大势已去,卢家最终还是选择了带着兵马朝着南边来。
他到达康都时候,带着北边无家可归的流民,带着那些哀戚的百姓,带着来自北边的伤痕,却仿佛是在打南渡这些世家大族的脸一般。
所以卢家在最初时候并没有立刻得到重用。
之后,北边的胡虏对南边一直蠢蠢欲动,元皇帝去世之后继位的两位皇帝或者荒诞或者昏庸不堪大用,眼看着魏朝内部都要开始出乱子,梁家那位文兴公于是当机立断联合了卢家,先平定了魏朝内部那些想要谋朝篡位的贼子,再在临终时候把朝政大事交给隆武公,如此卢家才在康都站稳了脚步,成为了几乎可以和梁家相提并论的大族。
但只是几乎。
因为卢家人的心思总放在北边,隆武公辅政的那些年也只是专注着想要北伐一统山河,不似梁家也不似韦家,他们没有在朝中大肆扩张自己的权力。
于是隆武公去世之后,卢家便渐渐地沉寂了下来。
当然了,对于世家大族来说,沉寂并不代表着力量完全消弭。
陈瑄记得那时候卢衡说,卢家一直等着陛下下旨重新北伐的那一日。
在康都的这几十年,当初仓皇而下的那些老家伙们都已经死光了,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在康都的安逸生活,他们心中北边的故土已经陌生得连概念也没有,前面的几任魏帝都少提那些北伐之事,陈瑄那时候一腔雄心壮志也几乎被登基之后遇到的挫折压倒。
卢衡的话语却让他心中有了希望。
夸张一些说,还像是茫茫黑夜中忽然有了一盏可以触及的灯。
之后的许多事情便也是从他把卢衡调到了他身边作为开端,无论是后面的珠水之战,还是后面他让卢衡直接去接替了北伐路上身故的韦榷掌管兵权,卢衡做到了当初与他刚见面时候的许诺的那些话语。
在他心中,卢衡便像是一个忠心耿耿的朋友和属下,若让他来排一排身边这些臣子们的忠心程度,他认为卢衡是能排到第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