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页(2/2)
对于小孩子来说,很多同学都不去学校和其他同学都要去学校了,就自己不能去,这不是一回事。
周玲丽的婆婆最先开口:“不行,要是你娘家像老大媳妇娘家那样,有事的时候就过来帮忙,那你去照看,莫说十几天,就是一两个月也是行的。”
她婆婆继续说道:“你们小两口第一年过年,没有养猪,又怀了娃儿,别人家怎么说都要在过年的时候送点猪肉,送点母鸡来,你娘家一点表示都没有。”
雨兰镇虽说重男轻女,但大多数人也还是会帮扶女儿的新家。
周玲丽为自己娘家辩解,她心里头也知道这件事是她娘家不对,但还是忍不住说:“那一年我弟弟也娶媳妇,她们也很困难。”
小春在旁边听着,心里堵得慌。
“他们那边又不是死绝了没有人照顾了,只要我当家一天,你就不能回去看。”
小春一直记得这件事,记了多长时间。
大概就是她嫁人那一年,她们家在筹备给她弟弟娶媳妇,她弟弟不争气,不好找媳妇儿。
雨兰镇就这么丁点大,孩子们都是大人们看着长大的,谁家孩子什么品行随便一打听就都知道。
男娃踏实能干名声好,家里穷都不是什么大事,都有姑娘愿意嫁给他。
男娃不踏实名声不好,再加上买猪看圈这个传统,那就麻烦了,媒婆一方面不愿意帮忙说亲,怕以后出什么问题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光是托媒婆都要一笔钱。
李涛便是后者,说媳妇这一块便是犯了难。
小春已经出嫁了,那个时候她的同龄人出嫁,娘家都要叫木匠,统一都是打两个大柜子,一个梳妆台做嫁妆。
她当时没有,她妈给她扯了几块红布就算成嫁妆了。
小春没有闹,她沉浸在自己也有一个家的喜悦中。
其他人也说好听的话。
不是亲近的人,安慰她,说的是:“这个布也不错了。”
她男人怕她闹起来不好看,安慰她,说的是:“她也把你养大了,也不错了。”
她当时年轻,觉得自己有一双手,不要她妈的东西,底气也足。
结果那一年年底,她妈为了给她弟弟弄个新房子,把家里两头猪都卖了,也没有按照传统给她这个新嫁出去的女儿送猪肉。
她当时没有生气,只是想起了很久之前那个饭桌上的事情。
她回娘家,和他们说了这件事。
娘家一群人正高兴,卖了两头大肥猪,给了不少钱请媒婆帮忙说亲。
“你们没有打嫁妆,我算了,没有给猪肉,我也算了。”小春长大了,不再用小时候那样在地上打滚的方式说话了。
她妈低着头,从她成人以后,长辈也开始对她好一点了。
如果是小时候,敢这样说话,那铁定又是一顿打。
“那不是家里困难吗?”她妈有些抹不开面子,还是说道。
“那过年的时候,别人刚嫁出去的女儿,过年的时候都能分到半边猪,我也没有。你们把猪卖了。”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弟弟再不娶媳妇,大家都看笑话,现在你也知道,娶媳妇不容易……”
“你们要怎么用你们的钱,我也不应当管。”小春不想听下去了。
她真的心烦,小时候她妈遇到这种情况,会直接说你怎么跟你弟弟比,你弟弟是老李家的独苗。
现在她长大了,她妈说话也变了,还不如像小时候那样直接说,也好过让她来听这些话。
“我还是劝一句,不要把钱全部花在我弟弟身上,你们以后有个病痛折磨身上没有钱怎么办?我不会管你们。我现在有自己的家了,以后我也要养孩子,还要养他们家老人。”
她妈脸都黑了:“我们正高兴,你来说这个你就是见不得我们高兴是吧?你真是从小就是这个脾气,见不得别人好。”
小春被这话气到了,她走的时候就看到她娘家这一家人因为她弟弟能娶媳妇了是如此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