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页(2/2)
大女儿就不想读了,桂萍哪里肯,那可是大学,她出个门遇到十个人,有九个人都要问她是怎么把这两个女儿教出来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
桂萍把家里粮食都卖光了都不够,还好这个时候大队上知道了,给她们凑了一些,这才解决了学费的问题。
三十八岁的桂萍背了几个玉米棒子回来,她往回走的时候,二女儿在山那头喊她。
“妈!我回来了!我得奖了!”
桂萍翻看着二女儿的奖状,二女儿说着城里高中有多好。
桂萍想起了另一个事情,听说大学学费涨到两千了,那可是两千块钱。
二女儿现在在读高中,后面怎么办?大女儿也才给一年的学费,后面的学费是不是也得两千多?
桂萍愁得嘴巴里都是水泡。
这一年,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村子里更多的是老人和孩子。
桂萍守着小卖部,算着钱,怎么都凑不够。
她晚上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也去城里打工,她没跟两个女儿说,怕她们不想读书了。
桂萍心里希望女儿们觉得读书是好事。
她没去过城里,也不知道城里什么样子,有些害怕,一开始就跟着村子里头其他年轻人,她们一起去鞋厂。
鞋厂一个月也就三百块钱,桂萍做了一个月就辞职了。
因为她发现这边的工厂特别多,晚上下工的时候,大家都很饿,可是没有地方买吃的。
她弄了一个小推车,在工厂外面卖土豆饼,早上和晚上就卖土豆饼。
比在鞋厂里挣得多。
一个月下来,能挣六百多块钱,这是一大笔钱了。
来年女儿们的学费有着落了!
2004年春天。
“不知道老家今年种的是什么玉米种了。”阳台上,桂萍忍不住嘀咕。
“每年一到春天,你就开始想这个问题了。”里屋里,大女儿正在改作业。
桂萍在阳台的几个烂水桶里种下了小葱,大蒜,又望向了远方。
“种地种惯了,每年春天都会想这些问题。”
48岁这一年,大女儿在平城中学里做语文老师,她脾气好,又负责,班上学生都很喜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