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页(2/2)
老人的手从怀里掏了一个红色的本子出来,说道:“给你。”
年轻姑娘拿了过来,日记本上写着“下乡光荣”
她翻开了日记本。
第一页写着“1968年11月14日,晴”
“今天,街道主任给我戴了大红花,拍着我的肩膀上说,杨攀峰同志,盼着你昂首挺胸,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勇攀高峰!”
这一段话是由凳子上坐着的老人念出来的。
这一条拍了一遍又一遍。
向梅听得入了迷,也明白过来了,原来当年她们看到的影片是这样拍出来。
这一场戏是电影的第一场戏,实际上是他们拍的最后一场戏。
拍完以后,那个老人就起来了,问道:“导演,刚才副导演说后面的台词不是我念?”
“后面不是你的台词,那是老年杨攀峰的台词。”
老人有些惊讶:“我不就是老年杨攀峰吗?”
因为她的戏份非常少,就是开头这场戏,主角是杨攀峰,她一直以为自己是老年时期的杨攀峰。
“这个有些复杂。”
的确不是两三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事情。
整个故事是诡计叙事,电影的开场是老人和一个年轻姑娘的对戏,老人将一个日记本给了那年轻姑娘。
所有人会先入为主以为年轻姑娘是老人的后代,会自动觉得日记本的主人是这个老人。
而整个电影实际上是随着日记本一起回到过去,讲述女知青杨攀峰的下乡岁月。
电影中的旁白是日记本的内容,有总结经验,有干活累还干不过本地人的迷茫,也有快乐的事情,最后是女知青找到知青在农村的正确位置,承担了培育水稻优种的责任。
都是用老年人的声音念出来。
但电影的高潮是日记本的主人,也就是主角杨攀峰为了抢救一袋种子,被暗流卷走,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十八岁。
她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带着她的日记本回了城,妹妹看到了姐姐建设新中国的愿望,她把这个本子继续往下写,希望姐姐能够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富有。
开头的老人不是女主角,而是女主角的妹妹,开头的时间也不是2018年,而是2038年,她面前那个年轻姑娘不是她的后代,而是她大限将至的时候,幻想出来的,她的姐姐来接她了。
“咱们旁白还是采用老年声音,但不能用同一个声音,这是一种意识流,旁白的老年声音应该是假如当年的杨攀峰活下来的声音,她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声音,揭露真相那一瞬间,这个旁白的声音就会变成年轻时候的声音。”导演给老演员解释道。
但实际上,她还没有找到给老年杨攀峰配音的人,她已经给合作过的几个有配音演员的文化传播公司发了消息,目前拿到的样音都不合适。
另一边,平城商圈大楼里,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正在把公司里合适的配音演员的样音发给秦导演。
坐在他对面的女上司想起了一个人,说道:“等一下,我这里还有一个老人。她声音可能适合。”
她说着翻了翻电脑,她记得那位老人来的时候,她当时好像录了音。
一个月前的录音里,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