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木府(3/4)
古城周围不筑城墙,据说是因为木土司居于城中,一筑城就等于“木”字加个框成了一个“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
木氏土司背枕狮子山,山上遍植柏树,如今狮子山上还保存有一大片古老的柏树林,它就是“丽江十二景”之一的“黄山古柏”。除了这一片古柏林,当地民众在20世纪50-60年代义务栽种的大批柏树也日益茂盛,形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狮子山极目下望,古城栉次鳞比的民居瓦房呈现出一片与天地混融的黛青色,苍苍茫茫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木土司的府第虽有王者气度,却一反中原王城“居中为尊”的传统,将府第建于城南一隅。而作为全城中心的则是商贾云集的四方街,纵横交错的街道从四方街这一商贸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
从中可看出古城最初形成于乡村集市,最终也因商业贸易而繁荣。这与古城千百年来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密切相关。
木土司的宫廷式建筑在明代已蔚为壮观,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就曾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明代古城居民已达千余户,民居建筑颇具规模,徐霞客曾描述当时丽江古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民居繁盛之景象。
===========(http:///shengnei/lijiang/)
木氏为何到明初才入城
当木氏的第位在丽江纳西族社会中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中国的民族关系和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唐朝时中原与吐蕃的关系时好时坏,最后由韦皋招抚南招,击退吐蕃,使磨些蛮居住的金沙和雅砻江一带成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界地带;而到宋朝时期,宋太祖放弃了答对打渡河以外大片区域的治理,使滇西北地区各民族少了征战迁徙之苦,多了和平发展的机会。而元朝是以蒙古族建立的政权,由于蒙古族与藏族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比较密切的宗教文化关系,(元朝皇帝请xī • zàng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国师,并创制蒙古文。)使中央政权对xī • zàng的关系进以步改善。于是,丽江一带所具有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磨些蛮不在负有\‘守边\‘任务。
就是在这种全国mín • zú • máo • dùn和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木祖先的注意力从军事斗争转移到经济文化发展这一问题上。
也就是从元朝起,纳西人从游牧与征战的民族变为完全定居的农耕民族,木是氏祖先开始对丽江坝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疏浚河道,排捞引水,开垦土地,并在原通安州所在地的村镇内加修了社仓等设施,使‘巩本’(仓禀村)到元朝后期已初具城镇规模,为木氏祖先的南迁创造条件。
元朝从1279年始到1368年止,总共不过90年时间,由于全国政治大局的变化,也由于丽江土司战略重心的转移,使白沙街逐渐失去原来的价值,纳西王不再顾虑有\‘敌人”敢于越过金江天堑进入丽江。战马早已放归山林,铠甲早已腐烂,刀剑已经生锈,他们曾经立脚的纳片沙坝笼罩在一片荒凉与萧瑟之中。于是,到了明朝初年,他们决定放弃白沙,迁址“巩本”-这是纳西族历史上最关键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战略转移,从此开始了纳西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