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1/2)
这是水溶重生后第二次与黛玉相逢。
具子酒楼再会,实属意外之喜。
水溶身体僵硬地站着,心中阴霾一扫而光。他们果然还是有缘的。
//
具子酒楼的闹剧最后引来了当地知府插手。
贾雨村已然“洗心革面”,十分重视起复机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告诉林黛玉那位蓝衣公子的身份——北静王世子水溶。
黛玉出生在京城,后随父迁居扬州,娘亲贾敏是京城长大的贵女。
听娘亲说过,她婚后与京城最有权势的四王.八家都有走动,小婴儿的她有可能见过水溶,可惜没有丝毫印象。
路途再长也有到终点的时候,六月初十,黛玉一行人抵达京城。
夏天的燥热,码头的热闹,没有让黛玉觉得难受,反倒是充满新奇感。
她们一行人弃舟登岸,见有两拨人马在岸上等候。
一拨是林家仆妇。
林如海兰升至台寺大夫时在京城置办了家业,后被今上钦点为巡盐御史,考虑良多决定留下京城林府产业。
现京中林府仆妇接到消息,派了人守在码头,恭迎自家姑娘回府,若自家姑娘直接去贾家,他们请安也容易。
另一拨是荣国府仆妇。
他们在京城见惯贵女,原本并不将年幼的表姑娘放在眼里。
一个7岁姑娘而已。
但不论扬州来人还是京城林府来人,他们的排场气势虽不违制,然无不向外宣示林府林黛玉是极其尊贵的人。
黛玉派了李妈妈吩咐京城林府仆妇不必伺候,她直接去贾家。
仆妇恳请李妈妈让他们给小主子磕头请安,黛玉自是应允,并吩咐雨燕将准备好的赏赐分发下去。
黛玉上了荣国府轿子,张姨娘上了林府轿子。二人分开前,张姨娘说她晚点会去给史太君贾母磕头,若是黛玉住不习惯可以随她回林府。
黛玉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
至于直播弹幕,黛玉暂时没有理会,若是人生处处都是预告又有何意思?她有了心理准备便无忧无惧。
只是难免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这是她踏入陌生环境的基本反应。
见一切安排妥当后,领头婆子喊了声起轿。
黛玉坐在轿中好奇的瞧了瞧纱窗外的景致,街市繁华非常,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又行了一段路,只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兽头大门紧闭,门前站着十来个衣着鲜丽的门卫,颇有气势,只留东西两个角门供人出入。
正门门匾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这是外祖的长房了。
又往西不远,正门方是“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同样正门紧闭,轿子往西角门处去,然门前有人跪着。
只见那跪着的老妪身着打补丁的粗衣,面如菜色,手若鸡爪,做恳求状,门房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
黛玉心想:若是给那门房鼻孔插上两颗大葱,想必更像了。
门房见有轿子,知是今日有远客,连忙堆笑上前迎进了门。
黛玉见众人进门后在快到拐角处停下了轿子,另换了四个衣帽周全的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抬轿,其他人便退出他们没有资格进入的领地。
后面的婆子都下了轿子,众婆子带着黛玉随行的妈妈和丫鬟们步行跟随。
黛玉回头从轿子后面纱窗正好瞧见角门快要关上,那佝偻身子的老妪可怜巴巴望向她这个方向。
角门门槛没有正门门槛那么高,却似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象征着身份、阶层。
两扇门的夹缝逼仄,令人压抑,然老妪绝望的神色中隐隐怀抱希望。
同一时间,远在扬州的林府,一个瘦弱的男孩跪在角门口。
门房见他嘴巴干裂,衣裳单薄,因途中劳累过度而摇摇欲坠。
待门房听完他的来意后,扶他起身,为他倒上一杯热茶,嘱咐他在一旁等候。
他又见那男孩虽满身狼狈却十分乖巧,心生怜爱,小跑进府通报。
男孩后来回忆,庆幸自己当日的选择,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黛玉一行人行至一垂花门前落下,抬轿小厮井然有序地退下,没有一丝喧闹。一婆子上前掀起轿帘,然后扶黛玉下了轿,雨燕、百灵快步上前扶着黛玉另一边。
黛玉随着婆子进了垂花门,几处游廊与房子皆是雕梁画栋,游廊厢房下挂着各色鹦鹉、画眉鸟来逗趣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