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言情小说 >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 260. 第 260 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260. 第 260 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1/2)

目录

修了杭州的西湖,苏轼又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前往惠州。

受到惠州百姓欢迎后,年过六旬的苏轼高兴之下把当初哲宗赏赐的黄金全都掏出来给惠州修西湖。

姜烟路上笑他:“唐朝的滕王李元婴那是走到哪里去哪里修滕王阁,如今你苏东坡是走到哪里去哪里修长堤!”

引得苏轼一阵大笑。

往后经年,苏轼再也没有回到朝中,去了惠州,去儋州。

吃了枇杷和杨梅,还要“日啖荔枝三百颗。”。①

吃了生蚝,还要让人千万别告诉了其他人,最后附上一句真心实意的“呵呵”。

他在儋州种下文脉,培养出儋州的第一位举人。

而后挥手离去,问平生,只一句“黄州惠州儋州。”便道尽一生。②

姜烟坐在礁石上看着苏轼的船离开,心中惆怅。

如果说,李白是大唐的一轮明月,是大唐举世无双的诗仙。

那苏轼就好似宋朝的一缕清风,是几百年才能出其一的苏东坡。

眉山的清甜养育出生平尝苦也能品出甜的苏轼。

而他回赠世间的,是一点快哉风,千里浩然气的快意;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自在……③

这些所有,集成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苏轼。

姜烟起身,海风吹得裙摆飞扬,没有行礼,而是用苏轼最喜欢的方式,发了疯似的摆手。

像是告别,又像是在打招呼。

此后,宋朝少了一个乐天派苏子瞻,又多了一个哪怕膝下儿孙成群,却依然觉得伶仃一人的苏子由走过往后的十一年。

而与他们同期科举的张载,也在北宋留下了堪称中国士大夫理想的最高表现。

海风中,姜烟再回头便一脚踏入了一片苍茫世界。

入眼白茫茫一片,天与地仿佛隔得很远,但朝着远方眺望的时候又觉得连成一线。

可细看周围,姜烟又觉得四周漂浮着一个个小黑点。

那些小黑点好像长得都不一样,当她要仔细看过去的时候,却听见身后传来声音。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张载伏案写下这句诗,拿着毛笔站起后看着桌上的墨字,久久不能言语。④

自儒家兴起,如今已过千年之久。

可一直以来都是从圣人之语,循规蹈矩。

魏晋的清谈却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原因也只限于玄学。

直到宋朝,理学、关学、濂学兴起,或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或丰富着文人的思想和心灵。

“先生。”姜烟走上前,那些飘荡在空气中的黑点落在皮肤上还有细微的触感,可就是看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来了。”张载放下笔,望着姜烟:“姑娘与晏同叔、范希文和苏子瞻同行,可有什么收获?”

这话一问,倒是让姜烟有种上课被老师点名的感觉了。

加上这周围环境,姜烟也不由自主的认真起来。

仔细想了想,姜烟抓了抓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这个人比较愚钝,好像是没有太大收获。我佩服晏殊的为官之道,为人之本。敬仰范仲淹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也佩服苏轼于茫茫浊世坚守本心的态度。可我只是个大俗人,就算经历过这些,我也只想回去好好过我的生活。赚钱比从前多了,就在能力范围内做出一些可以帮到别人的事情。然后……“

姜烟对上张载温和平静的双眼,总觉得自己这样好像有点市侩,吞吞吐吐道:“把家里的旧房子装修一下,再买一套收租。我的人生理想,跟你们比起来确实是有些不值一提。”

“怎会?”张载摇头笑道:“莫说姑娘,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梦想无非是好友一两位,薄田三四亩,小屋五六间,存银七八两,活到九十九?”

“我亦不是个聪明人。年少时读书尚可,又颇为走运得希文先生的赏识。考个进士,偏又遇上了苏家兄弟。”

张载带着姜烟缓步走在这漫无边际的空间里,说到当年科举,喜得眉眼弯弯,好似是什么极为有趣的事情。

“那一届的举子遇上了苏家兄弟,当真是……”张载哈哈笑着:“当真是太有意思了!”

张载并不嫉妒。

他也有弟弟,若是弟弟能够与他一道应试中举,或许不如苏家兄弟那么出名,但这的确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更何况,苏轼苏辙这一人皆是人中龙凤,做出文章大胆又精美,与旁人相比别树一帜。周围人津津乐道,再正常不过了。

“变法时,王荆公相邀,我却不乐意。我不过是个文章学问还不错的文人,要我去官场拼杀?”张载谦虚的摆手。

他不是那样的性格,也做不出那样的事情。

给他在朝堂上与人唇枪舌战的时间,他说不定会在一旁看看书,写写文章,或者拟下几个题目,从中选出一个,然后花上一段时间,以笨拙的自己去思考,去践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