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 第 258 章 *张怀民到底睡没睡?(1/2)
写下这篇《为兄轼下狱上书》的苏辙,此时也并非是什么gāo • guān。
这篇上书被宋神宗看到后,不仅没有因此感怀。相反,还将苏辙贬去做筠州酒监,并且五年内不得升调。
乌台诗案并没有因此停下。
对苏轼的讨伐也不止于此。
他曾经写下的诗篇,被人从四面八方搜集而来,送至御史台。
苏轼更是被通宵审讯。
姜烟只是在幻境里都难以忍受。
那些搜寻来的大多诗篇,苏轼都承认了对新政的不满。
这一百多天的审讯中,苏轼也几次差点承受不住。
更是在狱中写下了两首留给苏辙,堪称遗言的诀别诗。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①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②
宋朝立国百年,因诗作文字而身处死牢的,苏轼是第一人。
当看一个人不对的时候,那个人连呼吸都是错的。
姜烟看着在监狱中瘦得锁骨突出,衣袍愈发宽大的苏轼,几次启唇都不知道说什么。
又能说什么?
宋神宗因苏轼承认对新政和对朝廷的讽刺,几次大怒要将苏轼治死罪。
不少与苏轼政见相同的官员与变法派的官员都上书神宗,劝谏宋神宗不要杀了苏轼。
而这其中最为讽刺的是,往日那些与苏轼书信来往,互为知己的那些人,竟然没有一个为苏轼求情。
反倒是湖州、杭州和徐州的百姓为苏轼做道场,期盼他能安然无恙。
曹太后、宰相吴充也曾出面为苏轼求情。
最后,是在王安石从金陵快马加鞭上书的奏本里,一句“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的质问下,这由苏轼起,牵连了数十人,苏轼更是几次在死亡边缘徘徊的乌台诗案宣告结束。
苏轼离开大狱的那天,阳光很好。
苏辙站在监牢门口焦急的等着苏轼出来。
一见面,苏轼刚要说话,就被大步上前的苏辙捂住了嘴。
“你能不能……”苏辙看着苏轼,好半天又松开了手,扶着他走出去:“这些日子如何?维康这些天来为你四处奔波,我前些日子赶来,看见那孩子都瘦的不行。”
说完,苏辙又看看兄长。
从前好吃鲈鱼甜食,吃得心宽体胖,虽衣衫能掩住几分富态,却看起来并不痴肥。
比起如今这风一吹,衣袍下好似只有一把骨头的样子也好得多。
苏辙说不出话来。一旁的苏迈赶忙上前搀扶苏轼,看了一眼苏辙,又开始交代这小半年来发生的事情。
“王诜大人因不及时交出与您的书信还泄密通知,加之与公主的事情,被削除了官职和爵位。王巩大人被贬去贬到宾州……”苏迈说着,又看了眼苏辙。
乌台诗案至此落幕,司马光、黄庭坚、张方平等人都是罚铜为惩处。
但王诜、王巩和苏辙,才是被牵连的人中,惩处最为严重的三人。
姜烟见苏轼神态落寞,只握着苏辙的手不放,小声说:“王诜宠妾灭妻……”
可说到一半,又说不下去了。
不管是因为什么,乌台诗案总归是因他而起,也拖累了不少人。
无论是否是苏轼有意,结果如此,姜烟说再多的借口也是无济于事。
“无妨。”苏轼长长叹气,被许久不曾打理的胡须遮掩的唇角带着些许淡笑:“能活着就好。”
大家都能活着,这便好了。
只是苏轼也没有机会休息,他虽出狱,却被贬为黄州团练使。
黄州不算什么苦寒之地,但团练使的职位却是毫无实权。
姜烟听苏辙解释了团练使的职位和日常要做的事情后,好半天憋出一句:“那这跟保安队队长有什么区别?”
只是保安只负责一个小区,团练使的范围稍稍大那么些而已。
也难怪自乌台诗案后,苏轼对仕途便是心灰意冷。
兄弟二人分别,苏轼去黄州,苏辙回筠州。
姜烟原以为会看见一个黯然神伤去黄州的苏轼,可走到半路,他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
“坐在船上垂钓?”姜烟见他还是喜欢坐在船尾,也跟着坐过来,再看那条被水流拖着的鱼线,这能钓鱼?
“钓不钓得到,看老天,看鱼儿赏不赏脸!”苏轼打理了胡须,看起来清爽了不少,只是双颊凹陷。
虽不至于形销骨立,却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一百零三天里受的苦,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养起来的。
待到黄州,苏轼倒是去领了团练使的职位,随后就带着家人在黄州住下,还在城东找了一片坡地开垦。
“原来,这就是‘东坡先生’的由来?”姜烟指着那片坡地,肩上扛着锄头,满脸震惊。
她一直以为“东坡”有什么深奥的寓意。
结果,就是城东的一块坡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