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1)
其实也不用确认。
当时他当着这位姜少爷的面,和大江吵架动手,紧接着他儿子就被姜氏开除了。当时他就猜测,这位姓姜的半大孩子,也许跟姜氏集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是总裁的亲戚也说不定。
现在想来,得多亲近的亲戚,才能一句话就开除一个已经签约的员工?
虽然这样想,王卫国还是悄悄地打开网页查了下。
姜总很有耐心,趁着他查询的工夫,慢条斯理地说,“王舅舅,你是在xx局工作吧,你们一把手胡局长酒量不错,乒乓球打得也好,前几天我们还在饭局上一起喝过,听说你们单位在抓考勤?”
王卫国一个没拿稳,手机差点掉了,屏幕上恰好是姜糯之前接受采访的照片。他抹了把汗,比出大拇指:“姜总,人脉真广,不愧是大公司的老总。”
“不算什么,就是年年纳税大户,经常得到表彰,所以认识的体制内领导多一些,也跟我爱交朋友有关。这不,今天又认识了舅舅你,回头再约胡局吃饭的时候,咱们一起,”姜糯说,“对了,刚才问你的问题,还没回答呢?”
王卫国咽了口口水,低声说:“其实,顾来我家的时候,已经十几岁了,我母亲说他是家乡遭灾,从南方逃难来的,但其实他的口音不像是南方人。”
第五十六章
“你觉得像哪里的口音?”姜总追问。
“也说不好,”王卫国,“口音挺奇怪的,不像任何地方的方言,其实现在想起来……”
他紧张地搓搓手,“有点像外国人。但我也说不好,我就是瞎猜。”
姜糯心中一动,“你继续,把知道的都说出来。”
王卫国:“像是东南亚的口音,有点像我在网上关注的一个狮国博主,他们也说华国话,就是口音奇怪,但顾他穿得破破烂烂,瘦高瘦高的,那营养不良的样子,哪里像外国人?那是三十年前的事儿,他来的时候可能有十四五了,我才十二,我姐十六。”
“其实这事儿也不是什么秘密,就我家老太太,总是三令五申不让我们出去乱说,好像谁能害他似的,她越这样,我反而越怀疑顾来历不明,说不定是个在逃的少年犯!”
姜糯不由得皱起眉,他很反感王卫国这样说话,这让他想起当初王卫国一口一个‘少年犯’地骂顾江阔。
可姜糯到底忍住,没表现出来,“继续。”
王卫国的话匣子被打开,似乎也不用人劝,就开始大倒苦水:“当时我年纪还小,把这个怀疑说给朋友听,不知怎么,传到了我妈耳朵里,老太太不分青红皂白就打我,还勒令我以后不准再对任何人说顾的身世,问就说他是我妈干儿子,要说他原本是无父无母的孤儿,闹饥荒逃过来的。”
“后来,我们搬了一次家,现在旧城区那些老邻居们,都当他是我家上门女婿,是我妈给我姐养的‘童养夫’,还夸我家老太太有眼光,选的女婿如何优秀。”
王卫国愤愤的,“其实不然!她就是拎不清,自己亲儿子不怎么管,反而把顾当个宝,你说说,哪有嫁女儿不要彩礼的?我们那个年代,不都是女儿的彩礼,给儿子娶媳妇用吗?老太太就是偏心眼!”
与此同时,顾江阔也找到了帮王老太写遗嘱的那位老师。
老师其实很早就搬去其他区的楼房住,旧房子一直空着,直到拆迁时才回去办手续。多年不见,她倒是一眼就认出了顾江阔,见到人第一句先问:“大江后来考哪所大学了?”
顾江阔如实道:“燕林大学。”
闻言,老师有些惊讶,旋即感叹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不过你能在那种环境下,仍然沉下心学习,真难得,没辜负王婶儿的付出。”
“我一个人也坚持不下去。”顾江阔眼底染上温柔,“是遇到一位很好很好的贵人,资助我上学。……赵老师,今天冒昧打扰您,主要是为了我姥姥遗嘱的事,麻烦您再签一份证明,证明她老人家写遗嘱的时候,精神状态正常,有完全行为能力,遗嘱才能生效。”
私房茶馆内,王卫国继续吐苦水:“我家那时候也不宽裕,但顾非常不懂事,有一回进小卖店,竟然点名要一种进口糖。我记得很清楚,那糖上全是外国字,连老板也不怎么认识,他竟然脱口说出那种糖的英文名。当时我就觉得奇怪,你猜更奇怪的是什么?”
姜糯被引起兴趣:“是什么?”
王卫国:“那么贵当时肯定没买,可是没过一个月,我那个铁公鸡一样的妈,竟然拔毛了!给他买了那块糖!还嘱咐不让我知道!可我还是看见了!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问题?他别是我妈在外头的私生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