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找错人了吧(2/3)
毕竟张溪还年轻,他在张溪这个年纪的时候,考虑事情也难免不周全。
关键是张溪自己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后来也肯认错,这个品质,就比很多人要强,再锻炼上几年,就能担当大任了。
不管怎么样,这次面见周瑜,诸葛亮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而隔天一早,周瑜前往面见孙权,并且在军议上,力陈出兵抗曹的理由。
简单来说,就是当着文武群臣的面,给孙权算军事账,让孙权意识到,曹操没有八十万大军,也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前面诸葛亮帮孙权看清了自己投降的后果,后面周瑜告诉孙权,咱们打曹操能赢.这样孙权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今年26岁的孙权,可不是没有自己主见的黄口小儿,也不是没有进取之心的庸碌之主,他当即决定,联合刘备,出兵抗曹。
当即拜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由周瑜统领江东水师三万,陆军两万,起兵抗曹。
这已经是孙权现在能掌控的所有兵力了。
而孙权也担心这些士卒不够,因此他表态自己会在柴桑继续组织援军,也就是说服江东世家出兵,统兵作为周瑜后援。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吾,吾当与孟德决之。”
孙权这句话,说的相当有气势,也让周瑜很感动。
但周瑜心里却清楚,孙权这话也就是说说,如果自己前军不能获胜,那么孙权压根组织不起什么后军.当初鄂县之战就是如此。
这帮子江东世家,捡便宜打顺风仗的时候一个比一个快,真要遇到什么挫折了,一个个就知道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谁来就咬谁。
所以,周瑜领命后,便开始集结部队,整理军务,至于跟刘备的盟约,全权交给鲁肃去处理。
鲁肃得到了孙权的授意,跟刘备结盟,然后前往馆驿,跟诸葛亮商定了盟约细节后,转呈孙权看过无误后,孙权盖上了自己讨虏将军的大印,再由鲁肃亲自过江,让刘备过目用印。
盟约中约定,两家结盟抗曹,江东军借道江夏郡北上,江夏需要沿途开放县城保证江东军的补给和粮道,同时要负责保卫粮道通畅。
同时,江夏水军要随同江东水军一同出战,听从左都督周瑜的指挥,不过江夏水军统领依然是江夏那边的人担任,江东军不会插手军队统帅。
而对于曹军可能沿汉水而下的部队,以及可能从江夏北部入境的曹军部队,孙刘两家的陆军组成联军,归由刘备指挥,一定要保证阻拦这两路曹军,避免这些曹军威胁水军侧翼。
盟约从整体上来说,还算公平。
虽然刘备军付出的要多一些,但基本都是一些钱粮物资上的消耗,主要的抗曹兵力,还是以江东为主的。
刘备毕竟势弱,能争取到这样的结果,已经是诸葛亮能力的体现了。
而刘备在看到这样的结盟条件后,根本没多想的就直接盖章确认了,顺便询问鲁肃,诸葛亮和张溪什么时候能回来江夏,他这边用兵不能缺少这两个人。
鲁肃则委婉的告诉刘备,诸葛亮作为双方盟约的联系人,需要呆在联军内负责协调,而张溪嘛大都督对他寄予厚望,希望留他在军中效力。
刚刚结盟嘛,正处在盟约的蜜月期,刘备一时也不好强行把人叫回来,只好同意了江东的这个安排。
诸葛亮倒是无所谓啊,他就跟《三国演义》里那样,周瑜还专门安排了一艘小船给他当座驾,他优哉游哉的一点都不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