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1/1)
反倒是,如果夏司言真的力排众议、冒天下之大不韪、宁可与所有言官为敌也要立一个男后,才是韩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夏司言明白这个,所以才纠结彷徨。听到韩佑这样说,他心里既感动熨帖,又禁不住为韩佑心疼,最终叹气道:“还要再辛苦先生好多年。”
韩佑浅浅地勾起嘴角,“为明君开盛世,怎么能说是辛苦呢?”
夏司言听过很多类似的奉承话,这是头一次从韩佑这里听到,却有些忐忑。沉默许久,心里竟紧张起来,轻声问:“那么我是明君吗?”
韩佑转身,看着夏司言认真道:“陛下至圣至明,如尧如舜。”
夏司言没想到韩佑会给他这样高的评价,听得差点红了眼眶。硬生生忍住,双手抱住韩佑,埋头在他好闻的颈窝里蹭了一会儿,闷笑道:“还没正式回朝就这么会哄朕开心了,真是宠臣啊。”
韩佑蓄起来的严肃情绪被他这一笑给打散了,也忍不住笑着说:“臣是认真的,希望我们昭国今后世世代代的皇帝都如陛下一样圣明。”
“那恐怕很难,”夏司言抬起头,眼尾还有一抹来不及遮掩的红。他掐着韩佑的下巴,凑近,轻轻碰了一下韩佑的唇,说:“因为我是你教出来的。”
第80章是,陛下(完结章)
昭暄十三年九月,朝廷颁布法令,限制土地拥有超过五百亩者经商。
经商所获利益自然比农耕要高得多,但是法令一出,很多大地主都被隔绝在了经商许可之外,只能偷偷摸摸用别人的名义经商,中间损失掉许多利润不说,被朝廷发现还会受到处罚,很多大地主都颇有怨言。
而百姓却对这种限制称颂不已,一来此举避免了大户与小民抢夺利益,二来许多无田者都跑去城市里做小生意了,大地主不得不降低田租来挽留农民,以避免田地荒芜无人耕种。
直至昭暄十五年夏,前前后后磨了三年多的土地赎买才终于进入推行阶段。
韩佑完善了夏司言的方案,并提前跟几个颇有话语权的大地主沟通,要他们为新政造势。
这年九月,汕州、吴州、禹州几个地方最大的地主入京面见户部尚书,公开谈判土地赎买价格。这是昭国历史上首次民间与朝廷的公开对话,一时间在整个昭国引起轰动,连街头卖菜的老妪都在谈论此事。
经过几轮拉锯,大地主们和韩佑敲定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价格,当场就签订了出卖土地给朝廷的文书。而只有韩佑知道,这个价格是夏司言早在三年前就定下来的,他不过是使了点技巧,让地主们以为这个价格是通过谈判从朝廷那里争取来的。
到了十月,土地新政全面推行。
夏司言下旨,一年之内主动卖出土地的,不论土地大小,朝廷都可以按照大地主的谈判价格赎买,一年之后价格会逐步降低,直至赎买完全停止。
这多多少少也给其他的地主造成了紧迫感,到了第二年夏天,朝廷竟然已经收回了超过六成的土地。
与此同时,吏部发出政令,规定土地收回的多少将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跟地方官员的政绩直接挂钩。赎买完成得越好,他们年末的考核就会越漂亮。
于是地方官员便不愿意继续帮地方豪绅瞒报土地,反而要他们把曾经隐瞒的土地也纳入赎买。积弊多年的土地瞒报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为了避免过去瞒报田赋那些旧账影响土地赎买,夏司言当机立断,下令从昭暄十六年五月开始从新建立土地档案,只要如实上报田地,过去的税赋不论少交漏报都既往不咎。
没想到这道旨意一下,各州各地从上到下都开始认认真真清查起土地来了,全国硬生生多了十几万亩良田出来。
再加上一些本身土地占有量不到五百亩的地主,也想趁着机会向朝廷靠拢,主动要求把田地卖给朝廷。
最后算下来赎买所需的开支比韩佑预想的多出了一倍,国库又一次告急。
不过韩佑这次心里不慌了,昭国军火的大买主察日松在夏司言的暗中支持下,干掉了自己的亲哥哥哈苏图,在昭暄十九年立冬那天成功夺得百洄国国王的宝座。
按照最开始的约定,百洄国北方海域的港口明年开始就会对昭国开放。
至此,昭国打通了与周边国家陆上和水上的所有通商之路,已经可以依靠经商维持巨大的军费和民生开支。
百洄使臣是在新年的前一天抵京的,当天韩佑把察日松发来的正式文书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仿佛通过这一张厚厚的锦书看到了黄金白银从船上、从马背上、从骆驼上源源不断地运回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