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2/2)
天色暗沉沉的,连带着人的心情都沉重起来。
叶家堂屋里,伴随着几盏油灯,叶老太正带着三个媳妇在缝被子,如今被子里的填充物是棉花,听叶老太说,往前再数几十年,棉花还没广泛种植的时候,他们家里的被子填充的都是柳絮甚至稻草。
“那时候冬天可真是硬抗,咱们这边有火炕的倒是还好,往南边一点的地方一冬天下来不知道会死多少人。”
叶二嫂则是补充道:“棉花哪里都好,就是缝进衣服里的时候有些鼓鼓囊囊,委实不方便行动。”
他们现在就穿着这样厚重的衣服,像叶瑜这样的小儿穿起来圆滚滚的固然很可爱,但是在需要做工的大人看来,就很麻烦了。
叶瑜手里搓着麻绳,听到她们两个人的话后,手突然顿了顿,保暖且轻便这不就是说的毛线吗。
他记得毛线的制作好像不需要太高深的技术,并且毛衣的编织也很简单。
况且他家里长辈手都是极灵巧的,手搓麻绳都不在话下,简单的编织应该也没问题。
之前叶瑜想过酿酒,但在了解了这个时代酿酒的方法之后,他只能暂时偃旗息鼓,因为他要改善酿酒方法就必须把蒸馏道具给研究出来,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性价比并不高,等再过几年家里条件好些了,那时候才会更适合。
倒是羊毛编织应该挺适合家里现在的状况,他家里如今正有两只羊,春天的时候可以把羊毛给剃了,一方面减少羊中暑的概率,而且剃掉毛的羊过几个月毛就又长回来了,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拿剃下来的羊毛试验一下,看能不能搓成羊毛线。
叶瑜越想越觉得这主意不错,恨不得立刻就把两只羊的毛给剃了,这也导致他这几天异常的兴奋,天天都自告奋勇地接下了给羊喂食的活儿,一日三餐不落的蹲在棚子里,边看羊吃饭边乐。
第28章炸鱼段
等过了大约五天,就是收网的日子。
只是这次再来收网的就只剩叶老二和叶海了,他俩来到河面上,将冰层重新凿开,然后一起使劲将渔网拉了出来,网里粗略一数得有七条鱼。
两条鲫鱼,两条鲤鱼,两条鲢鱼,分布得还挺平均,多出来的那条是一只黑斑狗鱼,足有成人半个手臂那么长。
叶老二挺开心,他提着已经冻得僵硬的狗鱼道:“这黑斑狗鱼倒是难得。”
叶海手臂一使劲把渔网重新放回河里,麻绳也重新固定住,这样一来,整个冬天都可以时不时过来收网,要是运气好,他们家一直到来年雪化的时候都会一直有鱼吃。
两人带着一网兜的鱼回家,叶老太见了便道:“那两条鲫鱼可以先留着,小北发动的时间约摸就是这两天,等她生了孩子,正好鲫鱼汤下奶,配上豆腐还好入口。”
几条鱼在院子里冻了一会就变得跟石头一样硬梆梆,接着再用草绳栓起来挂在房梁上,能放一冬天都不带坏的,化冻之后不管是煮汤还是其他的,都跟新鲜的没两样。
叶大嫂应了一声,颇有些感慨,“诶,时间过得真快,当年我嫁进来的时候,小北跟桃花的年纪差不多,如今都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娘了。”
叶二嫂也附和道:“可不是,当年小北真是咱村里第一得意人,长得好性子好嫁的也好。”
叶母没插话,只是安静地听着她们聊天,主要是她跟小姑子相处的时候不多,也没什么可说的。
事情大多是经不起念叨的。
就在他们想着抽时间把鲫鱼送去叶小姑家里的时候,却有从县城背着豆腐沿街售卖的村人给他们带了个口信。
那村人正是王强,他们家因为穷怕了,能多挣一点都是好的,这么大冷的天没有选择把豆腐卖给食肆,反而是自个背着背篓去县城沿街叫卖,再加上天气原因,所以每块豆腐都涨了价,一天下来能多挣不少大钱,即使每天累了些,但心里热乎。
“俺这次卖豆腐正好去了一处民居,他们家老太买了两块豆腐要给刚生完孩子的媳妇吃,正巧这媳妇就是叶家妹子,得知俺与叶妹子是同一个村的,就叫俺来跟你们说一声,叶妹子昨日平安生下一个女儿,正是母女平安!”
叶老太听完这话,双手合十,连连祈祷,“菩萨保佑哟,这丫头生孩子就选在大冬天里,前头那对双胞胎不也是下着大雪生的,连产婆都不好请,幸好她身子好,两胎都没出事。”
“小北运气好,如今更是凑齐了一个好字,您就不用担心她在县城里过得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