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帝阙韶华 > 第82章

第82章(2/2)

目录

“原来你碰见繁昔他们了,”静王回过神,一笑说道,“我还是从前科考时节见过他们一面,转眼六年已过,故人又要再入秋闱,不免有些感慨。”说着,示意他坐下。

“我与赵缅曾有一面之缘,感觉此人除了才学甚佳,还似颇历世事,他们竟是与皇兄有渊源么?”洛凭渊接过谷雨送上的热茶,随意问道。

“凭渊可还记得章太傅?繁昔的字,是他亲自取的。”洛湮华在桌子另一边坐下,淡淡说道。

清明这时提着一个篮子,兴冲冲地跑来,篮子底部垫着荷叶,里面装满碧绿鲜嫩的莲蓬,都是从小湖中刚采下来的。洛凭渊伸手拿了一只,清香扑鼻,果然正应了前人诗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他点头说道:“那位陈元甫今日初见,才说了两句话,就忙着提点我,怕我这个少不更事的皇弟欺负你。”

静王听他转述陈元甫适才之语,眼中多了一丝笑意,随即又很快隐去。他想起了风骨高峻的恩师,为了自己据理力争的礼部侍郎赵湘,赵氏本是湖湘一带有名的望族,世代书香,此后家中却再无人入仕为官。陈元甫则是贫寒出身,苦读成才。他们二人重新应考,也不知能不能顺利取中。

他说道:“赵缅的本名叫做赵洵,但他赵氏家中遭逢大变,生父赵湘早逝,他不得已过继到叔父家中,赵缅这个名字,也是章太傅为他改的。”

他说得不甚清晰,但洛凭渊而今对当年旧事已多有知悉,说道:“皇兄可是担心朝廷取士不公?父皇已钦点了李辅仁为主考,听闻李参知素有清名,经纶满腹,该不会在取名次时有所偏狭才是。”

“李参知治学有些古板,但为人确是刚正,是信得过之人,足见父皇对这次秋闱极是看重。”静王说道,天宜帝欲整顿朝钢,罢绌一批官员,当然会更着意在今科取中一批可用的新进士,“但十二房考官,难免良莠不齐。繁昔当年考中湘平府解元,鹤龄更是绍兴府五魁之首,江南文脉昌盛,以他二人才学,赴京科考却双双落第,一度都是心灰意冷,甚而三年前未曾下场。如今好不容易相约再考,我却是有些担忧,只因曾经阻挠他们金榜题名的人,而今权势只大不小。”

“皇兄所说的是谁?可是昔年篆金中的人?”洛凭渊问道,他记得清清楚楚,静王说过,漓墨已然散去不复存在,而篆金令主却叛离琅環,如今在朝中身居高位,那会是谁?他心中不期然地想起白若菡在明月楼中唱出的那一首小令,乃是赵缅所作:

“平生多寂寥,潇潇暮雨锁清愁,酒醒处,月如钩,湖畔依依柳;

尝叹飘零久,笑问何日再登楼,愿未遂,意悠悠,江海寄孤舟。”

“你想得不错,确是当年叛离了琅環的旧人。”静王似是看出了他心中所思,缓缓说道,“倘若赵缅等人肯如其他许多学子一般,屈伸投靠,沆瀣一气,现今该是早已得了功名,在朝为官了。”

语意未竟,他顿了一下,才道:“凭渊,还记得前日你问我的遗书之事么?”

洛凭渊脑中正在思量,闻言不由一怔,他当然记得。这些日子,每有余暇,他总是不自禁地想,究竟有什么办法能为当年的旧案找到证据,平反冤屈。

后来他想到了一个人:韩贵妃呈给天宜帝的那封所谓的如嫔遗书,应是不可能出自母妃的亲笔,那么她是找谁摹仿了如嫔的笔迹?时隔多年,当初摹仿笔迹之人可能早已被灭口,但追查起来,说不定还能找到些痕迹。他将想法向皇兄道出,静王当时转开了话题,没有作答,现下提起,莫非是与这次科举有所关联?

洛凭渊于是点头道:“皇兄可是早已查明了那伪造书信之人是谁?难道他还活着?”

静王默然半晌,当洛凭渊以为他不会回答的时候,才听到他淡淡地说道:“篆金令主薛松年,通经史,善文墨,双手能同写簪花小楷。”

昔年琅環十二令中,宗主江璧瑶以为最不易立好章程的就是漓墨与篆金,皆因这二令所主的乃是文采才学。漓墨重圣哲之道、治国之理,因而开设书院,礼聘鸿儒,根据人品资质选择、资助向学的寒门稚子,令其得以勤奋成才,乃至参加科举。篆金偏于杂学,金石书画、墨公数理,亦是济世之道。由于二令旨在为国储才,为防门下学子在朝中结党,皇后定下两条规程:对一应得到帮助的寒门学子,只从旁考察纠正其品性,不刻意引导或限制他们所学所思的内容,亦不强求志向。无论愿科举求官,还是教书授馆,著书治学,均任其自然;第二,漓墨与篆金令主不可入朝为官,对外亦隐去这层身份,上对朝廷,下于黎庶,均不扬其名。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