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光纤时代(1/3)
互联网六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但是早期主要在军方以及大学里存在,直到1983年,军网和民网才被正式区分开,更多企业也才慢慢加入进来。
阻碍互联网发展的除了计算机性能,还有两个瓶颈,第一个是广域网和局域网间的数据处理和网络管理,第二个则是数据交互的效率和速度。
思科公司的主打产品路由器,解决的就是前一个问题,而掺铒光纤解决的,则是更关键的后者。
这种掺铒光纤放大器其实已经在不少电信公司里开始小规模应用,但无论是买下海外代理权的跨国大企业,还是欧美的电信公司,都是些反应迟缓的庞然大物,一步一挪,远不如硅谷的中小创业者头脑灵活,而且极其热爱拥抱新生事物。
这对夫妻几个月前已经听说过这种光纤放大器,但是没想到这个跨时代的技术竟然是面前的华国实验室研发的,更加想不到的是,这家实验室还在做基于光纤放大器的密集型光波复用,也就是在一条线路中,多路复用单个光纤载波的紧密光谱间距的技术。1
这个技术可以极大的提高传输容量,同时降低成本,如果单独放在电话和电报通信中,短时间或许看不出太大影响,但是对数据传输需求更大的计算机互联网来说,却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大杀器。
夫妻俩满怀热情的和da的技术员聊起了这种技术的前景,而跟着一起出来的虞英帆,也不得不用磕磕巴巴的中式英语,努力跟上这对夫妻的节奏。
到了最后,这对前斯坦福教师几乎是跳起来,热情洋溢的对虞英帆发表各种赞美,然后,还试图当面挖角。
这就有点尴尬了。
井熙在旁边还没有说什么,带这两个人过来的彭文已经看不过眼了,他咳嗽一下,轻声提醒这二位更应该关注的重点:光刻机。
谁知二人依旧浑不在意,只顾着一心一意和虞英帆继续聊技术,完全没注意其他。
听起来,这对年纪并不算大的夫妇是十成十的技术派,对未来一片乐观,而且充满了学者式的独特浪漫气质。
井熙倒不介意,只觉得好笑:看起来,这二位后来被管理层踢出思科,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技术狂热者和商业运营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一个逻辑,而前者常常都是失败的那一方,毕竟比起技术为王的实验室,人心就复杂险恶多了。
看着这对天真快活的夫妇,井熙心中不由警醒,暗暗告诫了自己一番。
这时候,旁边另一个人默默递过来名片,表示自己和一个芯片厂的管理者很熟,对这个产品也十分感兴趣。
井熙也不再管那对陷入技术狂热的夫妻,转而和这人聊了起来。
原来他参股的一家公司正好想要发展芯片业务,而华国光刻机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便宜的价格,以及更快的供货时间。
经过了前几年的沉寂,芯片产业又重新变得火热,但是与此同时,美国几家光刻机生产商却没能撑过坏光景,纷纷倒闭或者减产,如今市场上主要的供货商只剩下老牌的佳能尼康,以及新近崛起的荷兰a□□l这三家,而且出货量有限,每年生产出来的机器连芯片大厂都喂不饱,更不用提他们这些中小型厂子了。
质量可靠的现货渠道,恰好是不少人现在急需的。
更重要的是,da的报价非常便宜,即便是加上运费和安装费用,价格也比如今最畅销的pas2500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再加上博萨克夫妇侧面的肯定,让他对这些便宜的机器更感兴趣了。
“这边摆不下我们的样机,但是我们在会场的旁边租了一个仓库,样机就在那里。”井熙带着这人往仓库走。
彭文眼睛一亮,也跟了上来。
几个人一边说一边聊,井熙才忽然想起,还没问这人参股的公司叫什么名字。
“是两年前刚成立的小公司,”那人谦虚的说,“叫通达。”
井熙:……
这个硅谷,还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啊。
她诧异的看了彭文一眼,又好奇的问:“我记得你们公司不在这边吧。”
井熙竟然听说过自己的公司,让这人很高兴:“是的,我们的总部在圣迭戈,我正好几天前过来见朋友,才认识的彭。”
井熙赞赏的看了彭文一眼,接到眼神,彭文也马上心领神会,看起来,这又是一家非常值得投资的潜力股。
开玩笑,这可是通达,未来通信业的霸主之一,在无线芯片领域,把之前的霸主都赶下神坛的庞然大物,每年的营业额超过两百亿,市值更是高达一千多亿美元。
未来的英雄如今正在微时,虽然不能收入囊中,但是趁机收罗便宜的股份,赚一波时代红利,也是搞经费的不错选择。
反正现在不差钱,当然是囤越多越好!
在井熙的影响下,彭文也从原来交易所的点金手,慢慢往天使投资人的身份发展,看着一家家小公司在他的资金扶持下发展壮大,这滋味同样也很不错。
两个人飞快进行了一场无声的交流,愉快达成一致,而那位通达的创始人之一更感兴趣的,还是这台机器究竟有没有这些华国人描述的那么好,或者,只是一台华而不实的玩具。
u-03,也就是第三代原型机,体积比第一代稍微小一点,但是依然比pas2500大了不少,素面的外壳虽然线条流畅,但是并没有过多修饰。
作为一台样机,它并不是专为车间设计了,事实上,为了取信买家,井熙对这台机器做了一点小小的改变:机器的一面外壳做成透明的,买家能清楚看见它的内部结构。
光刻机的内部,几乎将纯粹机械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
这台接近半个房间大小的机器里,就像是一个小型实验室的复刻版,圆晶模组,照明光学模组,光照模组,每一个组件都井井有条的排布着,管线的设计也清晰而流畅,很容易博得一个工科人的欢心。
“表面看起来,这确实是一台很不错的机器,”这位科恩先生说,“但是我还需要和公司其他人商量,毕竟这是一桩大生意。”
井熙表示理解,同时很热情的把一沓资料给他,说:“当然,我知道您的顾虑,不过做为我们的第一个客户,不但能够第一时间拿到机器,还能享受更大的折扣和更长的试用期。”
科恩一愣:“还能更便宜?”
八百万美元的裸机价,再加上运输和安装费用,大概还需要一百万左右,总价也没有超过千万,相对于其他光刻机超过1200万的落地价,着实便宜了不少——当然,前提是这家华国公司提供的参数都是真的。
“是的,这是公司的销售奖励,第一台卖出去的机器可以获得九折。
其实这条政策,也不过是刚从她的脑子里冒出来而已。
科恩却是真真切切的心动了。
这可是上千万美元的九折优惠,差不多又便宜了百来万。
对这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而言,省得更多,意味着活得越长。
“我会向雅各布斯先生强烈推荐你们的机器。”说完,他就急忙打了一通电话回圣迭戈,而彭文,在井熙的示意下也默默跟进。
回到展厅,旁边一个东南亚人看见井熙单独回来,酸溜溜的用口音奇怪的英语笑:“早就说了,你们的东西不行,白人可看不上那些七拼八凑的老技术。”
井熙都懒得搭他的话。
就在这时候,公司在当地一个销售高兴的告诉井熙,刚才那对夫妻帮着他们跟展会主办方协调了一番,主办方终于同意让他们换到更好更大的位置去,当然,要加钱,而且价格不菲。
井熙也不会为了省这点小钱耽误正事,很高兴地同意了对方的报价。
这边热火朝天开始搬家,旁边展位那个酸溜溜的家伙,游手好闲在他们这边晃了晃,还在絮絮叨叨:“你们要搬去大厅那边?浪费这个钱做什么,也只是叫白人看笑话而已,而不如拿着这个钱去好好玩玩,这可是旧金山!”
井熙怜悯的看了这个家伙一眼,除了开展第一天,他的上司再也没有露过面,听起来,那家伙十有bā • jiǔ就是玩去了。
“你们是来旅游的,”井熙耸耸肩,“但我们是来做生意的。”
“算了吧,你们不也就是骗骗国内那群白痴,”这人显然很清楚套路,“要不是为了参展的名头,浪费这个时间干什么。”
公司的产品参加过欧美的展览会,甚至得到过某某评奖的肯定,对很多小公司来说,就是可以吹嘘几年的资历,哄哄消费者骗骗投资人,都是不错的选择。
也难怪明明出了几十万的入场费,旁边这几家小企业却对门可罗雀的现状安之若素,甚至很看不惯这家华国企业不知天高地厚的上蹿下跳。
只能说,井熙和这些不思进取的家伙,压根都不是一路人。
很快,da的展厅就搬到了更中心的位置,甚至还有足够的面积,把样机直接搬了过来。
这下子,在她们跟前驻足的人流,也一下子多了不少。
井熙又叫人加印了上百份资料,和其他人一起分发起来,场面越热闹,心情也越发愉快。
而来自华国的光刻机,一时间也成为展会当天的热门话题。
到了下午,井熙的老熟人,之前和她谈过技术转让的a□□l技术总管,满腹怀疑的来到她们的展厅,然后看到了那台,比他们的机器更大,看起来……似乎还挺先进的大家伙。
这位技术总监是内行人,虽然之前因为傲慢和缺钱,把目前公司最先进的对准技术转让了出去,公司里其他参加展会的人也觉得这些华国人给出的参数肯定虚报了,但是他一看到那台毫不在意露出内部结构的机器,就知道,麻烦大了。
“你们改进了光源?”他一开口就直指核心,“成像技术也有改进,都是你们自己研发出来的?”
井熙笑:“我当初就说了,我们其实很有合作的诚意和能力,只可惜你们看不上。”
那时候,a□□l对和华国企业合作毫无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钱和市场,而不是几乎落后他们三代以上的技术。
要不然,也不会简单粗暴地选择了技术转让。
这位技术总监沉默了一会:“我们确实犯了一个错误。”
他也没说这个错误究竟是拒绝合作,还是授权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给da。
井熙姑且当是两者都有吧。
很快,又有不少小型芯片生产商主动过来和da接触。
如今市面上光刻机是紧俏货,之前几家厂商加在一起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华国机器虽然还没有被证实其可靠性,但是这种大型机器的支付不是一锤子买卖,冒着一点小风险过来试一试,也不是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
很快,da就已经谈了好几个意向,只不过一时半会,谁都不可能草率做出决定。
又过了两天,那个东南亚人再一次溜溜达达的过来,看到da挂零蛋的销售成绩,笑得比自己卖出去一笔大单还开心:“我这几天至少还成交了一单,你们花了大价钱搬到这里,怎么比我还不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