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非议(1/2)
“你们接下来一个月的任务就是把头三张卷子上的公式背熟,后面都是跟这些公式相关的题型,你们也一样要做得滚瓜烂熟,一个月以后有考核,考核通过才能真正留在提分班。”井熙说。
台下瞬间炸了锅。
“怎么还要考试的!”有人哀嚎。
“不上课只做题嘛?这些公式我早就背熟了,这不是浪费时间嘛!”也有人抱怨。
这时候有人举手问:“我的基础还可以,有难度更高一点的题目做吗?”
问这问题的是上一届的年级第一,也是分数线超出大专线一截的那个学生。
井熙看了他一眼,问出了一个灵魂问题:“那你高考平均分及格了没?没及格就只能练基础题。”
这就很尴尬了。
高考总分710分,如果每一科及格,总分至少能过426分,这分数都能够上大学了,哪还会继续留在这里。
那个男生一时语塞,只能灰溜溜坐下。
井熙扫视全场:“如果不想背的主动离开就是,不勉强,但是通不过下个月的考试,一样不能留下来。”
“你们先背书做题吧。”她说完这句话,就自顾低下头坐起了自己的事情。
而教室里的其他人,一时间陷入一种诡异而沉默的气氛中。
最后还是校长忍不住了,走过去轻轻敲了一下井熙的桌子,示意出去聊聊。
井熙只无奈放下手里的书,跟着校长出去了。
————
安静的楼道里,只有一盏老式灯泡发着昏黄的光。
冯源青鬼鬼祟祟走在楼道里,东张西望,准备找个适合的位置蹲人。
之前结果出来,他竟然没有考进提分班,冯源青的心里头就提着一口气。
井熙有什么资格淘汰他!从小到大,他哪回考得比井熙差——当然,是高二之前。
冯源青听说提分班开班了,就偷偷摸摸跑过来,准备狠狠吓唬那小丫头一顿,最好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帮自己通过高考。
正美美想着呢,冯源青就正好看见井熙走了过来。
他刚准备跳出来,结果又看到校长也走在井熙后头。
冯源青马上怂了,把身体紧紧团成一团,生怕被校长看见。
然后,他就听见了两个人的对话。
刚开始的时候,校长还理所当然站在上风,但是短短几句话以后,井熙反而成了对话的主导者,又过了一阵,校长竟然点头:“好的,我会尽量配合你的工作,希望一个月以后能看到好成绩。”
然后校长就离开了,冯源青也没了跳出来的胆子。
这时候,他就算再蠢也明白过来,校长已经成了井熙的后台,至少在未来的一个月以内,井熙尽可以横着走路。
想明白这一点以后,冯源青彻底怂了,等井熙也离开,他就飞快的窜走了,再也不敢提起找井熙麻烦之类的话。
————
随着两人离开教室,喧闹声一下子响了起来。
“校长也觉得这种方法有问题吧!”有人扯着嗓门道,“她肯定是害怕我们考得比她好,故意保留呢。”
“我觉得也是,辛辛苦苦通过考试,结果就给我这么一叠卷子?我在自己班上也能做啊!”
“就是就是,肯定是上当了,要不撤了算了。”也有人怂恿。
但是一时间,谁都没有动。
又过了一会,井熙回来了,却没看见校长。
井熙看了一眼吵吵闹闹的教室:“校长也赞同我的办法,你们要是相信我就照着来,不相信的也不用浪费时间了。”
其实校长也不是完全赞同,他虽然觉得井熙的所作所为和自己以前的认知不符,但也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干脆撒手不管,等一个月以后再说。
看到井熙又坐在台上埋头做题去了,教室里其他人忍不住面面相觑一阵,终于,开始有人悄悄起身,溜了出去。
有一就有二,断断续续间,就有七八个人起身离开。
但是绝大多数人依然坐在原处。
蒋振海本来就是井熙的迷弟,这时候压根没有多想,已经开始背起公式来了。
唐东风,也就是之前举班的第一名,犹豫的翻看了一遍公式,又看了看后面的习题,叹口气,也开始老老实实的做起题。
姚佳羽左右看看,发现班上的第一名邹和宇也在埋头背书,她心里虽然依旧拿不准,还是深吸一口气,把自己钉在了座位上,硬着头皮开始把理科公式当语文课文背起来。
复读班老师秦天秋这时候又炸了:“这不是瞎胡闹嘛!公式学生早就学过了,理科重在理解,这么死记硬背的有什么用。”
校长只能帮着解释:“井熙说是县中学学生的基础太差,现在又只剩下一年了,熟练公式和大量做题,就是冲分最好的办法。”
“也不能光顾着那点分数啊!这种学习方法也太顾此失彼了,学生除了做题,什么都学不到!”话说完,秦天秋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能叹口气:“算了算了,我倒要看一个月以后这帮学生能涨多少分。”
是的,在这个年代,在这个时候,分数本来就是第一位。
也许若干年后,社会发达了,年轻人能走的路远不止一条。
但是现在,在这个闭塞的小县城里,学习确确实实就是唯一的一条青云路,考上的风生水起,考不上的,运气好点进厂当工人等转正,运气不好的,就只能回到田间地头,重复着祖祖辈辈走过的那条路。
而在国家正式解决三农问题以前,农民,天然就是国内最苦最累,牺牲最多,赚钱还最少的那个群体,而在大量农民工出现以前,这一代人似乎也注定一辈子将被紧紧绑在那块土地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敢说区区几分,不用在意?
所以,就连最看不惯提分班的秦天秋也不再说话,只等着一个月后的结果。
她甚至也说不清,自己究竟是希望井熙成功,还是失败。
井熙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不在乎。
县中学学生基础差,做题量也小,只要踏踏实实把她整理的那三张公式背熟,再把后面的题型也做熟了,一个月下来,每科涨个七八分总没有问题。
数理化生加起来,就是三四十分的提升幅度。
当然,肯定不是人人都能有这个效果,每个人情况不同,基础不一,但是至少,总要迈过下一次的考试这道门槛,井熙才愿意因人而异做单独的辅导计划。
在此之前,依然是背书,做题,偶尔有人拿着题目来问也被井熙毫不犹豫的打了回去,要他背熟了再说。
在这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中,又有不少人畏缩放弃了,离开以后,还忍不住到处说提分班的坏话。
“井熙就是个骗子,发了几套题就想把我们应付过去,一点也不在乎浪费的时间。”
“还不如以前她在班上讲课呢,那时候她至少还显露点真本事,现在可好,每天就坐在台上埋头做题,别人问问题她都不理。”
“听说校长还付了她工资的,我就期待一个月以后,她被校长灰溜溜赶下去的样子。”
就连当初被第一次考试淘汰下来的那波人都得意起来,说自己有先见之明,知道所谓的提分班就是一个骗人班,还好自己没有浪费时间云云。
也有替井熙说话的,但是非议实在太多,他们的声音又太小,很快就淹没无踪了。
井熙也不在乎这些说酸话的人,后来嫌班上太吵,平时看书的时候就干脆一直都呆在提分班的教室里,只上语文和政治课的时候才回去听一下。
复读班一多半的人都觉得浪费时间走了,但是蒋振海依然还在。
他依然坐在第一排,认认真真按照井熙的交代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然后一遍遍的做那些题目,甚至熟练到了一眼看见题目,脑子里就能清晰想起解题全过程的程度。
井熙发下来的题目难度并不高,但是题型足够多,题量也足够大,蒋振海一轮轮做下来,模模糊糊感觉到某种巨大的提升。
只可惜他嘴笨,在寝室里永远都争不赢那个向来以老大哥自称,习惯性蔑视提分班学生的何成。
姚佳羽也还留在提分班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