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小娘子是外地来的吧(2/2)
而他之所以能记起岁绵巷佟家,正因为前几日,突然有人追究岁绵巷绣坊的事,动手捉了他手底下的官吏。他脸面尽失,在多番打探之下,才摸到这座新置的沂园。
沂园内住着一对兄妹,听闻是汴州商贾出身,没有多大来头。园内人手也不多,身配短兵的,也唯有主院看守的两个。
他是知府的副职,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河海、水利等事务,自不甘屈居知府之后。
小小一座绣坊归还便归还罢,他只是不肯容人在他面前厉声叫嚣。
方戈涣瞧准时机,一面着人窥探陆芍兄长的行迹,一面在街上捉拿陆芍,原先是打算,先将陆芍缉拿下狱,以此要挟他兄长,放回手下官吏。
谁料,她身后跟着的人,功夫了得,那些奉命捉拿的官吏悉数栽在引河街上。
方才,竟还壮着胆子,将他从府邸提至沂园。
方戈涣后知后觉他们这行人并不好相惹,且他现下只身囿于此处,无法调遣官府人手,相当于刀俎之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小娘子绣坊的契书一早便不再本官手里了,任是你兄长捉了胥吏出气,本官也变不出第二张来。”
陆芍猛地抬首,不可置信地望向方戈涣,她从未听人提起厂督捉了倾占绣坊的胥吏。
而一纸契书流转自太后手中之后,绣坊就被官府贴了封条。她在余州的这几日,路过一回,就因封条的缘故,未能入内。
她骤然记起福来递来的楠木匣子。
怪不得那个木匣子中绣绷瞧着眼熟,能撕了封条,不顾官府威慑的大抵也只有厂督了。
陆芍指尖微蜷,紧紧捧着粉紫釉手炉,若说帮她取丝线绣绷,是为了绣制香囊,那他抓那些胥吏替她出气又是怎么一回事?
方戈涣见她迟迟不出声,试探性地问道:“今日多有得罪,本官给小娘子赔个不是,改明儿往小娘子的园子送些赔礼来。公门尚有要事,本官迟迟不归,若是耽误公事,我要落个渎职的罪,小娘子也要受到牵连,岂非得不偿失?”
虽是顺目求好,说话间仍带着威胁的语气。
陆芍知晓方戈涣并未说假话,就算是扣押他,也变不出第二张契书。倘或将人逼至绝路,以他在余州掌控的权势,掀起多大风浪也未可知。
厂督来余州本生就有要事要做,她这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省得他分心。
正欲松口,却见月洞门处,诚顺匆匆赶来。
“方大人走不得。”
陆芍听见声音,下意识地抻着脖颈往诚顺身后去探。没有瞧见厂督的身影,心里猜测他手头的事尚未处理完,也没有多问。
方戈涣转身,川字眉头紧紧拢在一处。
他一堂堂同知被外地来的商贾困囿在院子里,这话传出去已经丢了天大的脸面。本想着二人各退一步,成全颜面,谁知半道冲出个下人,语气生硬地拦住他的去路。
“本官实乃朝廷命官,在余州来去自如,如何走不得?”
“方大人是余州同知,掌管盐铁事务,可知炒卖盐引、居奇索贿的后果?”
闻言,方戈涣神色微滞,一时摸不清诚顺的意图。后来记起,陆家是商贾之家,正巧余州位于长江流域淮河平原,盛产盐,两淮地区盐商富奢,私盐活动的猖獗,几乎与官盐平分天下。
贩卖私盐的商户每岁赚得盆满钵溢。
方戈涣猜想,陆家想从贪利中分杯汤羹也是人之常情。
他眸子滴溜一转,立马堆上谄笑:“兜兜转转竟是为了盐引的事,我瞧着你们小娘子也不能主事,不若等陆家公子回来再议。”
诚顺被他这等愚蠢自爆的行为愣了一瞬。
大梁是明令禁止贩卖私盐的,盐商唯有盐引才能购盐运销,方戈涣却用盐引向盐商盐哄抬索贿,依照油水多寡分配盐引,官商上下一气,盐徒横行,贩卖私盐蔚然成风。
他挥了挥手,佩刀守卫立时将他押住:“主子不管这事。上了奏疏,便听凭圣上发落。”
方戈涣彻底傻眼,好端端的商贾之家怎同圣上扯上关系?还未待他想明白,守卫便不容分说地将他拖拽了出去。
陆芍也听得云里雾里,厂督又是入书院请学,又骤然去查盐引的事,这二者之间瞧着并无关联。
诚顺盯着方戈涣踉跄的背影,神色逐渐凝重。
方戈涣居奇索贿这事,本来同掌印调查的案子无甚关系,可偏巧在抓了乡绅刘珦之后,有人坐不住,开始大肆扩散东厂提督戕害士子惨绝人寰的恶事。一路暗察,寻至谣传扩散的源头,最终顺着那人,挖出了刘珦藏于石墙内的账册。
独没料到,房台县乡绅昧下的一大笔税钱,正是经由官府之手,几经流转,先是购入盐引,又打着官督商销的旗号,夹带私盐。
到后来钱生钱,几乎到了堆金积玉的地步。
若说先前的税银是贪小利,那这一大银钱,无论用在何处,都足以成为心腹大患。
这事便不只是贪污银两这般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