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胡将守边(2/3)
因为李林甫一直以来就坚信,只有完全没有底气的时候,才会用所谓的威势、所谓疾风暴雨一般的言语,去压迫和攻击对方,有什么想法,直接做不就好了,何必在面对面的时候说那些没用的?
所以,他一直在说话的时候“口蜜”,在做事的时候“腹剑”。
这么多年以来,李林甫也曾反思过自己,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
他在模仿张九龄!
李林甫入相的时候,人家张九龄正是大唐首相,对于李林甫这个刚刚进入政事堂的“新人”来说,如果做好一个宰相,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看现在的首相是如何做的,然后去模仿去学习,当然,在当时,李林甫断然不会承认自己模仿了张九龄张相,但是这种事,很大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那都是你不想都不行的那种。
可惜,李林甫的模仿,只得其形,不得其神。
人家张九龄之风度翩然,就算罢相十余年之后,还能让天子李老三念念不忘,谁要是给他介绍个人,只要提到“风度”二字,李老三只会问一句,“有张九龄的几成”!
而李林甫呢,说话未语先笑,即便话不投机,也仅仅闭口不言而已,从张九龄身上的风度中,到底勉强模仿到了“温和”二字,却因为他背后向人下手太过狠毒,这种强烈的对比大白于天下之后,让他的“口蜜腹剑”变成了一个“虚伪”的代名词。
今天,李林甫倒是不虚伪了,对着谢三郎就直接开喷。
却被谢三郎一句话怼回来,今天跟往常不一样,是因为什么?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林甫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人家谢三郎面前,还真没有一点底气,这才妄图用威势、用言语将谢三郎压制住,可惜,没用。
二来,李林甫注意到,谢三郎对他的称呼,又从“李长史”变回了“李相”。
“李长史”,这是谢直在调侃他被贬出京。
“李相”,这是谢直要求他为他执掌大唐相权一十八年的所作所为负责!
现在谢直有提到了安禄山谋反,就不由得让李林甫暗自揣测,谢直是不是要让他对安禄山造反负责了……
三来,李林甫身为大唐首相,在内心之中,对安禄山的谋反,也多多少少的优点想法,在压制不住谢三郎之后,难免一时语塞。
谢直见他不说话,很意外,不过却没有去探究他到底是怎么想的,直接给出了答案。
“安禄山之所以能够坐大到谋反的地步,就是因为你李林甫推行的国策……
胡将守边!”
说到这里,谢直一声冷哼。
“如果真是为了大唐好,你身为首相,推行一个国策,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那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即便最终结果很差,不过也就是你这个首相的能力问题而已,罢相,已经是天子和朝堂对你最严厉的处置了。
但是,胡将守边这一条国策,确实您李林甫李相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势才推行的,最终却引发了安禄山谋反这样的结果!
这,却不是您李相仅仅罢相,就能给朝堂、给大唐、给天下交代得过去的!”
胡将守边,乃是李林甫给天子李老三踢得一个建议。
那是在天宝初年,大唐立国百年的府兵制,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名存实亡,李老三不得不下令募兵守边,一改全天下府兵的“番上”制度,改为招募“职业化”士卒,前往大唐边疆守家卫国。
这本是解决唐军兵源问题的一个举措,却被李林甫提出来了一个问题。
大唐立国的府兵制,能够保证边军将领只有对府兵的指挥权,没有对府兵的管理权,一旦朝廷觉得用不着这么多府兵了,兵部出具一纸公文,就可以让边疆战士瞬间变成国内的农夫,从根本上解决了边军将领拥兵自重的可能。
但是在由府兵变为募兵之后,这种情况就难以杜绝了,那些募兵到了边疆之后,完全交给边将管理,还通过过边将的手,把国朝向募兵承诺的薪俸交给所有士卒,这样一来,如果边将心怀不轨的话,很容易就把边军之中的募兵变成自家的私军。
这个事儿,必须防微杜渐!
而作为大唐首相的李林甫,提出这样的问题,正是职责所在。
李老三问他怎么办。
提出问题不叫能耐,解决问题才是厉害。
李林甫就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胡将守边!
按照李林甫的说法,汉人重文华,胡将擅武功。
胡人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之上,对于骑射,对于骑兵的应用,自然有其独到之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边疆大量启用胡人作为边将?
至于边将拥兵自重的问题,正好用胡将守边来解决。
一来,大唐所招募的士卒,大部分都是汉族士卒,让他们跟着胡将造反?很难。
二来,按照李林甫的说法,胡将除了军功之外,所求者不过财货而已,真要是打胜了,多多赏赐金银珠贝也就是了,他们不但不会闹腾,还会更加高兴呢……
当时的李老三很是犹豫……
巧了,正好赶上王忠嗣出事。
王忠嗣本是军将遗孤,从小被李老三带入深宫抚养长大,论感情,论信任,论忠诚,开元、天宝朝的边将,无出其右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