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有弯就有沟(2/3)
姚广孝沉吟道:“你们当时脱了飞鱼服,从此成为一介草民,是不是很不受用?”
冯国辉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只是深深的一躬,道:“一开始的时候,我等接到了圣僧的信,也有一些将信将疑,现在看来,却也是圣僧和当今皇上的百般维护。我等之所以没有在靖难之役之中战死,全凭仰仗圣僧超生!”
“这就对了,现在我重建了锦衣卫衙门,你们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在原来的爵位上得到了晋升,可谓一喜。”
“多谢圣僧!”
“不用感谢我,你们也要牢牢的记住你们的差事,听纪纲统领,给给牢牢的看好宫里宫外的太监,谁要是太嚣张了,切记要报知给我,明白么?”
“是!”几个人齐声答应着,便在纪纲的带领下,出了庆寿寺。
武六七见是个机会,便躬身道:“既然这样,我便也不打扰了,这就告退了。”
姚广孝玩味的看着武六七,片刻之后才点点头,道:“明日,我去你的仁义居,可是记住了,你要准备些素斋,就功德林的糕点就好,我们再长谈此时。你要记住,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也算是我对你的一点补偿罢!”
武六七在请首次辞出来,便是一身的冷汗,迎着北京凛冽的寒风,也清醒了许多,只是回头望了一眼庆寿寺高大的院墙,自嘲的一笑,道:“当初为了借这点虎威,没想到真的差点把自己搭进去。”
或许别人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作为后世的武六七却是知道的清清楚楚。
什么国事访问,其实都是虚的,郑和七下西洋,主要是有两个目的,其一,便是耀武扬威,让这些番邦小国乖乖的称臣,每年都拿着贡品乖乖的给大明皇帝磕头行礼。
可是翻看一下明朝的史料,就知道,每年收这些小国的礼,还不及大明朝回礼的是十中之一呢。到了后来这些小国都看出了便宜,不就是称臣么,称臣便称臣,回去的时候,还能带很多很多的布帛瓷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