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图穷匕见(续)(2/4)
旧朝廷的中枢被霸府元从取代,蜕变为新朝廷的中枢。
此即为霸府政治?也是权力受禅的标准做法。
仅以霸府制度而言?李笠觉得没有新意?变了个花样。
引导皇帝自己跑出去开个“行在”,中枢还是那个中枢,跟着过去。
国都依旧是国都,富贵之家的家底依旧在,但国都和行在之间的物资输送成本,会明显增加这些人的生活成本。
对此,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加重对自家庄园依附民的剥削,把增加的成本补回来。
另一个,想各种办法将本该增加的成本减下来。
这个“各种办法”,李笠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然而,士族们可不会坐以待毙,因为事实上的迁都,以及在两淮试行府兵制,已经触动了士族们的底线。
这帮人明面上无法阻止,暗地里肯定要搞鬼搞怪。
换做他面对这局面,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要奋力一搏。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刺杀。
李笠在想事情,时间过得飞快,群臣对于皇帝驻跸淮阴、在淮阴设行在的争论,也到了尾声。
明面上能说的反对理由,无非是:开支巨大,以及安全问题。
鄱阳王的一番介绍,让钱的问题不是问题,至于安全问题,既然不缺钱,自然也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连带实行的一个新政:在两淮实行府兵制,实际上触及了士族们的利益,肯定有强烈反对。
但在皇帝御驾亲征、发动北伐这一大义面前,没法放到台面上说。
建康朝廷既然自诩延续魏晋正统,那么就必须把收复中原当做最大、最耀眼的牌位,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口号喊不喊,是另一回事。
现在,皇帝在不大幅增加财政负担、百姓负担的情况下,为北伐收复中原做准备,并大张旗鼓喊出来。
谁能在明面上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
关键时刻到了,鄱阳王萧嗣作为宗室,按照事前和李笠的约定,为皇帝发问:
“陛下有意北伐,收复中原,还都洛阳,以二十年为期,进行各项准备,而非急于求成,穷兵黩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