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见闻(3/4)
毕庆觉得不太可能,他看岸上的关口建筑如此庞大,或许查验能力不会小,又能有什么人,可以用许多货物让税吏忙得不可开交?
“我就能想出办法,譬如...”毕隽一边说,一边做手势,“故意把一些易碎但又价值不菲的物品混装在一起...然后分很多箱。”
“如此一来,抽检这种货物的税吏会很头疼,首先,光靠抽检,不好估算总价,因为货物太杂了,但单价又高,必须弄清楚具体数量。”
“其次,这种包装严密的易碎、贵重物品,开箱时必须很小心,否则开箱之后发现货物是碎的,这责任算谁的?”
“建康城里贵人那么多,每日都有那么多的奇珍异宝运抵关津,呵呵,真要有人这么玩阴的,你看东西二津会不会瘫痪?”
这担心有道理,毕庆觉得真要是有人这么做,恐怕关津的麻烦不小。
兄弟俩正说话间,一船木材都已卸完,毕隽见税吏向他走来,赶紧迎上去。
按说该使钱,不过毕隽不敢给,毕竟新税制刚实行,他怕被“杀鸡吓猴”,于是问接下来是如何抽检。
“卸货的时候,已经抽检了,十抽一。”那税吏看着手上拿着的几张表单,翻了翻,“卸货单所写,卸货数量和你们报的数量大致相符。”
“木材种类无异,税率..你们知道是多少吧?”
毕隽回答:“知道,是二十抽一。”
“好,你们是以实物抵税,还是交钱抵税?税是这个数。”
税吏把刚写好的税单交给毕隽,毕隽仔细一看,对方估算的税,和他自己之前算的税差不多。
于是震惊不已:这么快?
他很好奇,开口问:“这么快就估好了?可才是刚卸货呀。”
“木材税有何难估的?边卸船边抽验,就能估了。”那税吏和同僚笑起来,“在寒山,给乱七八糟的货物估税,那才要命。”
“原来几位是徐州来的?”毕隽愈发惊讶,因为他听这几位的口音,明显是建康人。
“当年跟着君侯打仗,去的寒山。”
税吏一脸自豪,说完点了点那税单:“如何,若对税额无疑问,缴实物,还是钱?”
“实物,你们抽木材吧。”
毕隽愈发惊奇,因为对方提到了“跟着君侯去打仗,去的寒山”,意味着这是跟着彭城公打仗的兵。
“老兄随彭城公多年,如何来此收税?不在家享福?”
“缺人手嘛,新招的太嫩,手脚不利索,还得我们这些老兵来把关。”那税吏说完,笑起来:
“也省得有人玩阴的,弄些乱七八糟的货物,把关口给堵了。”
毕隽见对方这么说,也赔起笑来,办完手续后,随吏员押着木材经由关楼旁边通道“出关”。
刚到关楼附近,却见楼前一个“验货通道”围了许多人,他很好奇,想去看看,却不敢离开货物,便让堂弟过去一探究竟。
毕庆好不容易挤进人群,待得看亲验货通道里的情形时,不由目瞪口呆。
台上,几个被打开的木箱里,放着许多漂亮的珊瑚,有酒坛大小。
还有各种琉璃器,玻璃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能把人的眼睛晃瞎。
兵卒们奋力维持着秩序,不让围观的人接近通道,而通道里,几个衣着光鲜的男子,一脸淡定的看着面前的税吏。
“慢慢查,不要急,我们可不会逃税,该交多少,一文不少。”
其中一名中年人说道,笑容可掬,身后,数十个未开的木箱,堆得整整齐齐。
那几个税吏,一脸平静的看着这几位,当中一个身材魁梧的税吏,是个刀疤脸,将手中“税则”扬了扬:
“有一条新加的规定,为了防止关口乱估价,损害货主利益,这是特地增补的,要看看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