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宣传的作用(3/4)
“一个被鞑子打死了,一个病死了。”
“抱歉,请节哀。”
“没事,已经习惯了。”
………
随着谈话的不断深入,余安宁的过往渐渐的清晰起来。
这是一个汉人奴隶的典型血泪史,家园破碎、贬为奴隶、家人死亡、做牛做马、多次易手、救出牢笼、迎来新生。
没有一个强大的、稳定的国家做后盾,平民百姓不仅生活没有保障,连生命和自由都被剥夺。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民,道尽了战乱年代普通百姓的悲哀。
如果说三位编辑的童年一样悲惨,但是悲惨也分级别的,她们的遭遇与余安宁相比就不够看了。几位感性的编辑听着听着都是泪水涟涟,不停的用手绢抹眼泪。
反而是余安宁非常淡定从容,仿佛说的是其他人的故事,其实是因为眼泪早就流干了。往事如云烟,活人还是要向前看。
接下来就是加入兴汉军以后的故事了,这方面的内容就比较正能量了。
从在工程队工作开始,余安宁努力工作、用心学习,得到了自己的直接主管白天桥的赏识,从而当上了小队长,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再后来响应号召参加新军,凭借出色的表现得到了长官和战友的认可,成为唯一一个当选班长的新移民。
这其中固然有运气的因素,但是也和余安宁的努力奋斗密不可分。
对于余安宁的故事三位编辑都非常感兴趣。虽然她们也采访过其他过上新生活的新移民,但是都没有余安宁这样有代表性。
主要是余安宁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开始在兴汉军体系内成长,而其他人只是脱离了苦难开始安稳了下来罢了,成就完全不一样。而余安宁的话题性明显更高,展示性更强。
你看一个原来在鞑子那里只能做牛做马的奴隶,自从进入兴汉军,可以吃饱穿暖,有工作、有收入,有了学习的机会。还有欣赏认可他的各级兴汉军官员,对他一路扶持、帮助,使得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奴隶到低级军官的转变。
这其中即有他自己的辛劳,但是体系的作用谁又能抹杀呢?
没有兴汉军这种唯才是举的制度,没有清廉无私的官员队伍,没有兴汉军免费的教育体系,单凭他个人再怎么努力可以成功吗?
所以余安宁的成功之路是他个人的成就,也是兴汉军体系的成功。
这个世界怀才不遇的人多如过江之鲫,更多的人都是在腐朽的体制下被埋没了。就好像大明一样,阶级固化严重,权贵把持了从地方到朝堂的资源和话语权,贫寒子弟已经很难再像以前一样通过科举改变自身的命运了。连科举这个最后的上升通道都被堵死了,人才又怎么能够挖掘得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