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儒何文渊(4/4)
来看热闹的百姓,多是农民、商人和工人的身份,杨晨东仅仅只是一句话,便是引起了大家的共识,他也瞬间转换了角色,成为了这些人的代言人,那怎么会不引起大家的好感呢?
但同样听到这句话的何文渊几人脸色却是难看了许多。不管别人是不是听的出来,他们几人是听的非常清楚,那就是这位忠胆公将农民、商人与工人和读书人相提并论了,仅仅是从这一点上来看,心生不满也就是在所难免。
大明时期,并非是所有人都可以去读书,有机会去读书的。
一来,读书的费用高昂,需要去请好的先生以教习,这可是需要花银子的。
二来,读书人也讲究门弟之分,如果没有好的家世,便是读了书没有人举荐也难有什么出路,往往只能做给人代写家信和帐房先生的工作,那样同样很难被人瞧的起。
三来,读书人中最终中秀才,成举子,入进士为官的比例也是相对较少,很多人或许读了一辈子的书,到死也难混上一个秀才的身份。
又费钱,费时间,还未必就会有好结果。使得多数的百姓是无力承担的。史书中就有统计,大明时读书人的比例连百分之一都不到,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面都难平均到一个读书人,这也就使得他们的地位越的高贵起来。杨晨东将他们与普通百姓归类到一起,也难怪他们会生气,会不给好脸色。
“忠胆公?本官知道你善于言词,也知道你颇有一些才情,尤其是讲故事的天赋非常人可及,但开学院可非是靠着几个荒诞编造的故事就可以的,那只会误人子弟,你可知晓?”何文渊聪明的没有在读书人的地位上与杨晨东去分辨什么,而是直指要害,说杨晨东能力有限,不能胜任开学院这般的大事情。
“本公不知晓。”杨晨东等着何文渊话音一落便是很干脆的摇了摇头,“本公只知道教书育人是大德之事,能让天下的百姓认识更多的字,懂得更多的知识为善之大道矣。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本公教学不收一文钱的学费,还两餐管饱,倘若是学生才情卓着的话,本公还会为其推荐出适合他的位置,让其光宗耀祖,光大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