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教育兴邦(2/4)
但是用科学的方法用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从新归纳自己的所学,这就需要从新学习了。
原本朱慈烺以为最大的问题会是学生不够呢,结果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大明数百万工匠,每家哪怕只生一个孩子,那也是数百万学生。
更何况大明根本不存在只生一个孩子的,少的两三个,多的四五个,孩子的多少完全取决于能养活多少个。
这两年工业化生产概念的引入,流水线生产的普及,使得各种工坊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冒出来。
所以工匠一直都处在急缺的状态。
特别是京城附近,皇明商号不断的开设新工坊,各种工匠一直是高薪职业,不少流民被吸纳进作坊做工之后,成为了新的工匠。
而朱慈烺对于科研的持续投入,导致搞科研的工匠成为所有工匠中薪水最高,待遇最好的一批。
而且这些搞科研的工匠不仅薪水高待遇好,往往取得突破都是奖励官身。
工匠还能当官,这无疑是给大家打开了一道全新的大门。
对那些没有机会接触科研的工匠而言,而进入学校学习,成为科研人员,无疑是最高的目标。
既然自己不能做大,那咱就让儿子进去学习,将来要是能混个一官半职,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所以能进学校学习,成为了工匠中最荣耀的事情,自然就不缺少学生。
不仅不缺少,因为老师数量有限,教室有限,这些学习的机会还成了抢手的资源,只有搞科研的部门,还有有功劳有门路的工匠才能获得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