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23(1/2)
物,交情没什么,但多少是认识了。
上千人的女校,竟然,有那么多她从不知道的故事。而她的心事,别人也不了解。她没敢和谁说,尤其是哥哥。因为她答应哥哥的事,没有完全做到。她还是见了戴阳。
再去那座小楼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顶楼的铁门已经牢牢锁住,他们不再住那里似乎好久了。可能那晚之后,就搬了。
她坐在顶楼的楼梯间,想着那个晚上看到的一幕,经历的那些事情,一切都那么不真实,那么惨酷,好像很遥远,其实却很近。
她留了戴阳的联络方式,哥转院专攻神经外科更加忙碌以后,她才敢偷偷和戴阳取得了联系。他在校门口和她见了一面,那时他大学的课程也越来越忙,停留的时间不长,只是把那本谱子还给她。
“谢谢。”他的笑容里还是那么淡淡的伤感,人也似乎消瘦了。没敢问戴月的事,更没敢提辰辰,只是打开那谱子,寻找着她熟悉的笔迹。
二十页之后,跳到二十三页,她抬头,看着戴阳,准备听他的解释。
“我需要那页,抱歉。我可以赔的!”他的嘴角流露出一丝请求。
她摇摇头,也不再追问,把书放回了图书馆的艺术书架,偶尔去翻翻,却看不见她熟悉的那页了。她还记得那里写过什么,记得很清楚,把它写在了日记里。
春天过得很快,高一就那么匆匆的一天过了一天。初夏的时候,在校门口看见那个曾经畏惧的人,他一身疲惫,推着一辆自行车,好像在阳光下站了很久,脸上的伤疤沾染着灰尘。
她躲在放学的人潮里走过去,装作没有看见,他推着那辆车一直跟着她,跟她到大院门口,就站在那里看着她进去。
一次,两次,三次,每个星期有两天,他推着车固定出现在路口。一路跟着,从没上前,不像他以前做的那样。
开始,还是怕,步子都乱了。久了,竟然没有那么怕,任他远远的跟着。那面容上的伤疤看了依然刺眼,但是,不再那么恐怖。
她毕竟大了,现在没有哥哥在身边,也常常料理自己的一切。有时,甚至帮旭姨操持家里的事情。
暑假里,哥带她去旅行,她拉着唯一的手,像小尾巴那样跟着他们,脸上终于展露了笑颜。他们去了沙漠戈壁,也去了海边。回程的路上,哥哥和唯一给她买了一只猫,梨花色,还没满月。
她给猫取名叫格格,装在小篮子里带回了家,每天照顾着,好像自己突然多出了小妹妹。世界变了颜色,她抱着格格,和她说话,给她梳妆,搂着她睡,梦里不再都是可怕的事。
对哥哥搬走的伤痛慢慢愈合着,秋日,她升上了高二,挂着她的小鱼,走在校园里,暖暖的风抚着发。头发已经长了,漫过了肩膀,柔柔的,像她脸庞现在的表情。
她进了文科班,成绩优异,小蕾选了理科,虽不同班,中午依然常常在一起。
冬天里,赖在旭姨身边竟然学会了织毛线,慢慢一针一线勾着。圣诞时,哥哥多了围巾,唯一有了手套,就连她的咪咪,也有了冬日出游的华丽毛衣。
时光溜走了,算算日子,城寺走了一年了,十七岁生日时,接到他寄来的礼物,才发现一年就没了。礼物没有拆开,直接放到哥哥房间的角落里。
她躺在床上,听着屋外家人忙碌的声音,心情淡淡的。
伸手找着颈间的小鱼,润滑的琉璃沁人心,哥哥一直说那东西有灵性,她不信,但这一年真的很顺利,什么也没发生。
颈上那个痕迹褪净了,心里也清了。闭着眼睛,她从来没这么平静过。
她不知道,大洋彼岸的一幢老房子里,他对着一窗月光,思念着他的小鱼。
第三十七章两年
“城寺,稿子过了,老妖找你!”同窗的陈楚从tái • wān来的,腔调总是怪怪的,人却不坏,还给导师起了“老妖”的绰号。
建筑系里亚洲面孔不少,他们两个算是格外要好些,住的也近,都在校外的那条街上租了一套老公寓。
刚到美国的时候并不顺利,好在几个同样的新生之间互相帮忙,身在异乡黑发黑眼的朋友格外难得,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家身背景也各不相同。
“你的怎么样?”放下绘图工具,伸展下酸疼的手臂,熬夜赶图惯了,肩上也留了小小的伤。
“老妖还要我改!”陈楚没好气地坐在自己的桌前,绘图室里放着轻音乐,除了他们,还有几个本科的学生在讨论毕业设计。
“今年圣诞做什么?”已经到美国这么久了,学业也按部就班的没出什么差错,陈楚是心宽的人,学的好,当个顶级设计师,学不好,总能回去浑份工作。他在台东的家在当地很富足。
“没想好,总之不会国。”已经嘱咐圣寺明年假期务必回家看看,过个春节,他手边的事情比较多,在校外的设计公司开始几分合作项目,暂时没什么打算。“你呢?”
“万圣节想和计算机系几个同乡开车去东海岸,圣诞以后才回来吧。”陈楚嘴里叼着笔,在绘图纸上制定着假期计划。“西雅图确实好,但是太冷清了,至少要去趟纽约和新泽西,在那里过圣诞和元旦吧,你不出去转转吗?估计东岸会下雪,一定比这里有意思。”
“也许吧。”起身准备去教授那里,穿过建筑系的经典老楼,已经成了学校的一景。其实伯朗明教授对他很好,研究所第一年做的都是师兄第三年才做的。他很认真刻苦,在系里的口碑也不错。
教授推荐的几个公司项目很锻炼人,只是有时太过忙碌。第二年了,除了春节打个长点的电话,和家里联系的并不多。
反而是和封青常常网上聊聊。他在医院忙的不行,虽然和唯一住在一起,但是聚少离多,唯一去了上海小半年,有意毕业以后转到药剂专业。封青虽然支持,但是分离毕竟不好受。他转了医院以后,大半的时间住在医院,回家的时间也很少。
他时常给封青寄一些北美的医药刊物,尤其是关于神经外科的。封青会给他找一些国内的资料,虽然没有北美的超前,但是有不同的风格和感觉。国内掀起的复古潮流,对他日后的设计也有很大帮助。
常常抱着一堆国内的资料,和陈楚几个人比比划划。欧美的设计师对中国风感兴趣多于实际了解,多是泛泛而谈,而他们对中国风的理解,因为少了中国背景,很是浅淡。虽然和陈楚几个人见解也不甚相同,但是至少有一样的文化背景,一样的乡音。讨论起来格外热切。
“寺,下周去东岸。”伯朗明教授放了一叠资料在他手边,“全美青年建筑师大奖赛,今年在东岸。先去大都会转转,找找灵感,我上完本科生的课就过去,今年会当裁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