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重铸荣光(2/4)
话又说回来,堂堂的当朝宰相,放着如花似玉的小鲜肉不要,为什么非要抢一个半老徐娘呢?
百年后的理学家程颐毫不客气地给出答案,因为柴氏是个富婆,两位宰相无非“为其有十万囊橐故也”。
宰相府丫鬟婆子佣人一大堆,开销极大,现有工资不能保证一大家子人在开封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事后,起草制书的翰林学士宋白,也趁机踩了向敏中一脚。当年他曾跟向敏中借十锭钱遭拒,为此耿耿于怀。他在制书上写道:“对朕食言,为臣自昧。”敏中读之潸然泪下,对一位做过宰相的人来说,落下这种评语,确实很难有再翻身的机会。
那么柴氏后来嫁给张齐贤了吗?据宋人相关笔记记载,张齐贤被贬西京洛阳,柴氏帮助薛家赎回老宅,收拾收拾细软,也奔西京,寻张齐贤去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也算是有了个大圆满的结局。
张齐贤降职为太常卿,分司西京,离开西北边疆,这也给了李继迁大展拳脚的机会。
◆辽军南下
咸平五年(1002)三月初一,李继迁攻取西北重镇灵州,改名西平府。消息传至京城,宰相吕蒙正等人上表请求治自己的罪,真宗下诏安抚。
朝廷一面下令北边各州备战防辽,一面选河南丁壮为兵,防守西北。诏令,以马步军都虞候王超为永兴军驻泊都部署,冀州团练使石普为副;名将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庆州驻泊钤辖;秦翰为环庆、泾原两路钤辖,与王汉忠、李允正同掌其事,抗击李继迁。
为配合李继迁作战,同时为报威虏军会战失利之仇,咸平五年(1002)三月,萧太后派自己的弟弟兼女婿、驸马都尉、北府宰相萧继远率兵伐宋。
如果说大辽国身份最尊贵、名头最响的男人,除了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外,就只有萧继远了。萧继远的身份有多乱,恐怕你掰着指头都理不清。
萧继远,又名萧继先,字仲恒,契丹字杨隐,契丹小字留只哥。原本是北府宰相萧思温的亲侄子,后过继过来,成为萧思温的嗣子。摇身一变,成了承天太后萧燕燕的嗣兄弟,辽圣宗的“亲”舅舅。
契丹流行舅甥婚,外甥女嫁给舅舅,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萧太后把自己的长女耶律观音女,人称“契丹第一富婆公主”,嫁给了嗣兄弟萧继远。萧继远又成了萧太后的女婿,辽圣宗的姐夫。
耶律观音女,又名燕哥、英格,出嫁时只有十二岁,而舅舅萧继远已经是三十岁的老男孩。二人育有两女一子。
肥水不流外人田,两个女儿也都嫁给耶律观音女的娘家亲弟弟。长女嫁的是观音女的二弟、秦晋国王耶律隆庆,册封为秦国妃;次女嫁给观音女的三弟、齐国王耶律隆祐,册封为齐国妃。也就是说,观音女自己嫁给嗣舅舅,俩闺女则嫁给亲舅舅。
他们的独生儿子萧绍宗,则娶了辽圣宗的长女宋国公主燕哥,这两个人虽是平辈,却是姑表亲,十足的近亲结婚。
虽然身份尊贵,萧继远却不像某些纨绔子弟,纯属是烂泥糊不上墙的窝囊废。相反,他是一位通经史,知兵法,文武兼备的奇男子,“磊落负天人之才,纵横耸栋干之具。”
萧继远以善于治军著称,用兵攻战未尝失利过。他本人虽身处富贵,却崇尚简朴,不骄不躁,又有军功,是一位名声很好的辽朝外戚。
大辽国长公主耶律观音女,有母亲萧太后和胞弟辽圣宗耶律隆绪宠着,别人陪嫁都是论多少马车,她的嫁妆直接是一座城。观音女的私城名叫徽州,拥有女婢万口,媵臣一万户。
子女后来又嫁娶得这么豪横,虽然经历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萧继远去世时五十八岁,观音女四十岁),老年丧子(驸马都尉萧绍宗去世时只有四十二岁),观音女依旧被评为大辽国历史上最尊贵、最有钱、最长寿、最康宁、最善始善终的“五福公主”,盛名远播。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咸平五年(1002)三月,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攻宋,主帅就是萧继远。契丹入侵方向依然是定州、保州一线,包括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号称铜梁门)。
据《辽史》载:统和二十年三月十八日,派北府宰相萧继远等南伐。四月初一,文班太保达里底在梁门击败宋军。初九,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在泰州(今河北保定)击败宋军。不久,辽师北还。二十日,南征将领进献俘虏,赐给他们封爵财物各有等差。九月初一,拜谒显陵,上告祖先南征胜利的消息。
又据《萧挞凛传》记载:“统和二十年(1002),随圣宗南伐,四月,破宋军于泰州。”
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载:“(咸平五年)夏,四月,丙寅朔,辽文班太保达哩斯(达里底)与南军战于梁门,旋遣南京统军使萧达兰(萧挞凛)攻泰州,先后告捷,未几,引还。”
此次宋辽之战,仗打了有一个月的时间,《宋史》中并未见任何文字说明。
宋人为什么没有记录?无非两种情况:一是辽军没有南下,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二是宋军战败了,这段黑历史不好意思写,或是写了,被后面的某位赵官家给删除了,也未可知。
◆麟州保卫战
辽军在大宋的北线燃起战火,吸引住了宋军的主力,李继迁在西北就更加的肆无忌惮。
咸平五年(1002)六月,李继迁率两万骑兵围攻麟州(今陕西神木县)。麟州知州卫居实和都部署曹璨婴城固守,真宗派金明巡检使李继周出兵救援,依然无法击退李继迁。
麟州之围迟迟未解,曹璨再次向朝廷请求增援。
曹璨,字韬光。大宋开国元勋、枢密使曹彬的长子。沉稳刚毅,敦厚少言,擅长骑射,喜读《左氏春秋》,熟习韬略。
曹彬觉得曹璨很像自己,对他十分钟爱,出征时经常带着他。曹璨因父亲恩荫补任供奉官,太祖赵匡胤闻知后,特授曹璨为宫苑禁军副使。后连续升迁至四方馆使、知灵州,兼任河西钤辖。
曹璨长期在河北、西北地区参与对辽和党项作战,长年戍边,与敌数十战,多有胜绩,战功卓著。
咸平二年(999)六月,曹彬病危,真宗前来探望。真宗问曹彬有什么要交代的,曹彬道:“臣无事可言!”
在赵恒的一再追问下,曹彬道:“臣的两个儿子曹璨和曹玮,才能与器识可以任用,臣若荐举亲故,二人都可以为将。”
赵恒又问两人优劣,曹彬道:“璨不如玮!”
曹玮是曹彬第四子,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宝臣,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尤精于《左氏春秋》,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军中任牙内都虞候。
至道年间,李继迁频频扰边,李继隆、范廷召等诸将多次出兵都无功,太宗赵光义问曹彬:“谁可以为将?”曹彬道:“臣的少子曹玮可以任用。”太宗便命曹玮以本职(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同知渭州,曹玮当时只有十九岁。
真宗即位后,曹玮改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他治军严明,赏罚立决,言行举止如同老将。运筹帷幄,折冲万里,擅用间谍,多有奇谋,出入神速,无法预测。
曹彬过世后,曹玮请求为父服丧,真宗不允,改任他为阁门通事舍人,又调任西上阁门副使,知镇戎军(治所在今宁夏固原)。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了曹玮知秦州(今甘肃天水)时的几件轶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