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2/4)
鲁墘似微感诧异地笑道:“谢修注今日初上任,竟就能把我们都记个脸熟了,果不愧是陛下亲点的探花郎。”言罢,又朝陶宜笑着说道,“说来若谷你与谢修注也算是有缘分了,咱们陛下还是和当年一样,重探花胜过状元。”
陶宜看了眼谢暎,微微笑笑,没有说什么。
旁边倒是有人附和地道:“这探花郎本是美称,陛下素来风雅,喜欢成全这样的美称,难得有这般俊美的才子可成佳话,殿前定名岂可辜负?”
鲁墘笑着点点头,说道:“所以我常说若谷是状元之才。”然后看向谢暎道,“谢修注,今年好像才刚十八吧?前途不可限量啊,不知家中可有定亲么?”
谢暎一愣。
陶宜淡笑地垂下了眸。
其他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谢暎的脸上。
但见他回过神后,礼貌地笑了一笑,然后不带丝毫犹豫地道:“谢史馆相关怀,下官已有未婚妻了。”
陶宜朝他看去。
周围的气氛亦似乎微妙地静谧了瞬间。
还是鲁墘先开了口。
“那就先说声恭喜了。”他笑笑说罢,也不再多言,只是转身离开的时候与陶宜对视了一眼。
谢暎趁机唤住了落在后面的陶宜。
“陶相公,”他诚恳地礼道,“若您今日得空,不知下官可方便前去您宅第拜谒么?”
陶宜回眸看着他,莞尔一笑,颔首。
酉时,谢暎从起居院离开后便直接寻去了桃蹊巷。
陶宜果然正在家里等着他到访。
两人见了面,谢暎便先向着对方恭敬地端端一礼,真诚地说道:“谢暎多谢先生这几年的教导,若是没有您,学生恐无今日。”
陶宜抬了抬手,笑道:“元郎言重了。你有今日,是你自己的功劳,也是官家的赏识。”
谢暎知道他这是在提醒自己不可师生相称,便道:“相公有相公的胸怀与眼界,但这份恩情,谢暎铭记于心。”
他万万没有想到陶宜竟然会是三司省主,而这样日理万机的人,却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点拨他这么一个前路未明的寒门学子。
更莫说对方的确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陶宜的才学自不必说,无论是文思还是学识都令他受益匪浅,但最重要的是,若非因为陶宜,他也不能从两人的策论往来中猜到朝中的风向不定,所以即便是为了应试,他仍坚持了没有走“投新”或“效旧”之路。
那时文中的字里行间,他看得出陶宜的态度是中立的。
但奇怪的是,照今日的情况看来,陶宜本人实际上却竟然是维旧一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