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 第290章 自题一首述衷肠(3/4)
眼看着赵国就要景象惨淡,赵括自然是想要继续力挽狂澜的。
「寄意寒星」:语出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宋玉以流星比贤人。这里的寒星从「流星」转化而来。寄意寒星,是说作者当时远在国外,想把自己一片爱国赤诚寄托天上的寒星,让它代为转达于赵王。
荃不察:语出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荃,香草名,比喻为国君。不察,即为:不理解。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只可惜,赵括这颗匡扶社稷力挽狂澜之心,却不为赵王所理解。
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括依旧没有放弃。
「荐」者,奉献也。
「轩辕」:即黄帝,亦为赵王之代称,当然亦可理解为赵国。
赵括要用自己的鲜血唤醒赵王与赵国的同仁志士,一起投入到报国的视野之中。
整首诗的意思就是:赵括我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但对于来自内部的锁链却是无计可施,
我个人的荣辱本无关紧要,可长此以往,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下,赵国的前途可就岌岌可危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是多想要匡扶正义,可偏偏赵王并不信任我,或许只有用我的死才能让赵王醒悟吧,要真是如此,我,愿意!
短短二十八字,将自己「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悲楚写尽,更将自己「以死报国,以身献国」的伟大胸襟道明。一个「伟、光、正」的高大形象瞬间树立。
话音毕,就连给赵括戴上锁链的王宫卫士也纷纷跪倒在地。如此爱国之将,本当以「国士」待之,赵王为何以用锁链、囚车而困之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