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1/1)
前段时间,他去了定州,刚把酒楼的地址看好,就去看望一个开酒铺的朋友。
那时正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袅袅炊烟。离朋友的酒铺还远,就看到他家门前热闹非凡,走到近前,便闻到了一股好闻的卤味。挤进去,就看到一个土炉子上摆着一个大锅,锅里温着一些竹签,签子上串了肉和菜,卖相十分奇特。
朋友说这是陈三卤串,就把锅里剩的卤串都买下来,请杨明远吃。
杨明远觉得这种卤串有些像自家的九味鲜卤,但味道比九味鲜卤稍微要淡些。不过,人家的吃法变了,穿成串,极具特色,吃起来也更觉有滋有味。而且,富人爱吃,穷人也买得起,孩子们更是喜欢。
听朋友说,这种吃食在短短的时日就成了府城的名小吃,吸引了许多人慕名品尝,不仅因为味道好,还因为这家老板精明,卖卤串的法子极是特别。
原来,陈三在卤串有了一定名气后,就又找了六个“销售点”。不是租铺子,而是在富余人家比较多的地方找一个口岸好的酒铺,花高价租铺子门前的方寸之地卖陈三卤串,而且只租申时一个时辰。若是下雨或是下雪,就移到铺子内。
这种好事,酒铺老板当然愿意了。既不影响自家做生意,还有钱赚。之后竟然发现连酒生意都比平时好得多,更是意外之喜。
不过,陈三在租了八天后,便不租了,说挣的钱大半进了酒铺,不值当。酒铺老板可不愿意让他们走,价钱一降再降,降到陈三满意,才继续合作。
第134章大生意
陈三花不多的租金,就以最快的速度打响了高知名度,并把陈三卤串卖到了定州府每一个角落。
哪怕后来许多店铺跟风卖卤串,都远比不上陈三卤串的生意好。
陈三姓陈,卤串的味道又跟九味鲜卤有几分相像,杨明远本能地认为这家卤串跟陈阿福或许有一定关系。
第二天,他就找去了陈三卤串的店铺。再看陈三跟陈名长得有几分相象,更加确定自己的猜测。一番攀谈,陈三果真同陈阿福有关系。竟然是她的叔叔,这种吃法和卖法也都是陈阿福告诉陈三的。
杨明远回去想了一夜,觉得或许陈阿福还会有更多更好的点子,若能把她拉进酒楼的生意来,生意肯定会更好。想到那个美丽的倩影,他心里竟是有了几分悸动。
于是,他急急地回了三青县城,找来了陈家。说若陈阿福有好点子,就给她分酒楼的股份。
陈阿福听说陈实的生意做得非常好,家里已经请了十个伙计。而且自己给他出的主意也不错,不仅生意更好了,也快速打响了知名度。她非常高兴。
租不同地段的酒铺当销售点,是陈阿福参照前世的连锁店经营方式,再分析了这个时代的特色,以及陈实的经济实力,出的这个点子。
她听了杨明远开的条件也有些动心,但还是有自知之明。
她前世是学过几手厨艺,但除了那几个方子和做点心,她的水平也就是炒炒家居小菜。之所以能得到别人的赞誉,也是因为有燕沉香的缘故。哪里敢给一直做酒楼生意的杨大老板出点子,何况一道方子又哪里敢要他的酒楼股份。
杨远明要的点子肯定不是方子,而是不一样的饮食文化,或者是营销手段吧。
陈名那样的小打小闹还成,但杨明远要的是“大市场”,她还没有自信。
一阵寒风刮来,让站在院子里的陈阿福打了个寒颤。火锅,这两个字一下子跃入她的脑海。
在这种天气,若是几人围坐着吃热气腾腾的火锅,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这个时代也有汤锅,有些像火锅的前身。前两天棠园做了一次,就是把肉和菜放进锅里煮,蘸着酱碟吃,远没有前世火锅的精致和讲究,也没有自成一派。
火锅这种美食即使在前世也是享誉大江南北,很少有人不喜欢。关键是,陈阿福学过如何调制底料,而且红锅白锅调制得都不错。
陈阿福那么用心学做火锅,还要感谢那个负心郎刘旭东,因为他喜欢吃火锅。他有个好朋友是一家著名火锅连锁店的老板,她便跟着那家火锅店的厨师学了一手。无事的周末,她偶尔会做顿火锅,希望把刘旭东留在家里……
那时的她,爱的真是太没有自我和尊严了。
陈阿福眨了眨眼睛,深吸了一口冷气,把那股子郁闷压进心底。
对杨明远粲然一笑,说道,“现在天儿冷,我还真想出了一道吃食,叫火锅,却不知道做出来好吃不好吃。不过一道吃食,也不敢要杨大爷的股份。正好今天家里有这么多贵客,我就做出来,尽尽地主之谊。”